小牛電動:看好兩輪電動車市場,暫無生產電動汽車計劃
我們明年可能在產能上還有想法,如果消費者的需求釋放出來,不排除還要擴大產能,100萬輛產能肯定不夠用。”
12月10日,小牛電動(NIU.O)智慧出行全球研發與制造基地投產儀式在江蘇常州舉行,小牛電動CFO張鵬在接受包括澎湃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作出上述表示。
據小牛電動CEO李彥介紹,常州基地一期項目設計產能為每年70萬臺兩輪電動車,若加上老工廠38萬臺的產能,小牛電動年產能就此超過百萬臺。
李彥還說,小牛電動短期內只會聚焦單人或兩人出行業務,沒有提供家庭出行的解決方案,不會轉向生產四輪電動車。
小牛電動2018年財報顯示,2018年實現全球銷量33.95萬輛。被問及為何目前總體規劃的產能要遠超去年銷量,張鵬表示是因為小牛電動看好未來的兩輪電動車市場,因此要把工廠開起來以確保將來有足夠的產能。
今年4月15日,電動自行車新國標正式實施。新國標不僅對車的重量、體量、速度提出規范要求,更對電動車企業的設計能力提出新的挑戰。業內預計,伴隨新國標的實施,電動車行業將加速洗牌進程。
張鵬指出,電動車新國標政策紅利預計會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持續釋放。因為新國標規定2022年傳統電動車都要換成符合新國標的電動車,明后年整個市場的規模將會增加到五六千萬輛。“如果市場真的在2020年大爆發,我們儲備足夠多的產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彥還透露在新國標的市場份額里,小牛電動的實際市場份額是往上走的,新國標的實施對整個行業長期都有好處,將促使鉛酸電池電動車向鋰電池電動車轉變。“明年電動自行車市場估計會回暖,因為兩輪出行還是一個剛需。”
公開資料顯示,小牛電動成立于2014年,注冊資本4071萬元,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李一男,其持有公司股份68.42%。公司主營小牛(NIu)牌電動車。
李一男曾為華為副總裁、百度首席技術官、金沙江創投合伙人。2015年4月,他創立“小牛電動車”品牌,稱其為“最后一次創業”,他稱,“用最好的材料與最尖端的技術,打造一款中國最牛的電動車。”然而,不久后,其便因內幕交易罪獲刑兩年半。直至2017年底,李一男出獄后加盟梅花天使創投。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李彥稱李一男不會參與小牛電動的日常運營,只是公司的股東。2018年10月,小牛電動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根據其2018年年報,截至2019年3月31日,李一男仍為小牛電動第一大股東,持股39.7%,并擁有28%的投票權。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小牛電動已連續三個季度實現盈利。今年前三季度,小牛電動實現營業收入15.4億元,同比(較上年同期)增長46.65%;實現凈利潤1.29億元,同比大增140.81%。
張鵬表示,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小牛電動可用的現金在9.2億左右,抵抗風險的能力相當強。張鵬透露儲備的現金會用來擴大研發、推出更多的新車型,同時也會去做一些銷售網絡的拓展去提升小牛電動的品牌知名度。
據介紹,小牛電動智能兩輪電動車全球累計銷往182個城市;在海外,小牛電動進入35個國家,并為全球14個國家、16個共享電動車運營商,提供基于SaaS的兩輪電動車智能共享業務解決方案。
全球化布局方面,李彥表示會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業務模式。在歐洲、美國,小牛電動會和共享電動車運營商合作提供產品和服務,也會零售給個人,其中共享模式下的電動車銷售臺數占海外總銷量的兩成左右。在東南亞地區,小牛電動則以零售模式為主。
但是,小牛電動的野心還不至于此。張鵬稱,目前海外業務占公司總收入的17%,未來公司將繼續加碼海外業務,中期規劃會將海外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至22%~25%,長期規劃是要打開東南亞和印度市場,將海外市場占比進一步提升。
李彥補充表示,希望小牛電動未來像蘋果一樣,談及業務布局時,不再僅僅是中國業務和海外業務。“我們現在業務布局的邏輯最終希望是有中國業務、歐洲業務、美國業務、非洲業務等,每個區域的業務都要足夠大。”
值得一提的是,小牛電動此前在財報中披露,公司已經確定將與德國大眾在城市出行解決方案層面開展合作。
對于目前和大眾的合作進展,張鵬稱3月份和大眾簽署的協議實際是一個大的框架合同,在框架下會有不同的研發項目進行。“其中一個項目已經運作一段時間了,也有一定階段性的成果。現在還有兩個項目在探討的過程中。整體上來說和大眾我們合作非常好,會在科技、兩輪車、包括歐洲一些產品上有比較多合作的契機。”
近來新能源汽車在政策的推動下加速發展中,不少企業紛紛入場布局新能源造車,但是小牛電動似乎并無此意。
李彥表示,小牛電動短期內只會聚焦單人或兩人出行業務,沒有提供家庭出行的解決方案,不會轉向生產四輪電動車。“兩輪出行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小牛電動去解決,比如沒法擋雨、女性用戶少等,在一堆問題沒解決前沒有想這么快跳到家庭出行。四輪電動車里有很多新勢力和傳統廠商在解決家庭出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