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似乎比同級燃油汽車貴,推廣電動汽車有意義嗎?
不能否認電動汽車目前的價格結構高于燃油動力汽車,但也有入門級5~8萬元的微型電動代步車可選,這些車只是實用價值低于同價位的主流A級尺寸燃油車。而A級尺寸的電動汽車價格平均在15萬左右起步,綜合品質即使高于燃油車但價格確實略高了些;不過這些車也沒有出現滯銷,部分品牌的銷量可以說還是比較理想的。每個區間都有高度垂注的消費群體,別超預算看車就不會感覺車輛貴了,對不對呢?
至于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價格結構最終也一定會打破,目前的價格普遍偏高是因為缺少行業競爭,30萬以下的純電動汽車基本以自主品牌獨占鰲頭,同一車系的行業競爭總能達成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在整車利潤足夠高的生態中不會出現“價格屠夫”,這是新能源汽車價格偏高的主要原因。

但在2020~2022年之間這種局面會被打破,因為主流的合資品牌在這一階段有部分開始了電動汽車轉型,并且同時取消了燃油動力汽車的生產規劃;屆時合資品牌殺入市場后必然會與自主品牌展開白熱化的競爭,有競爭才能打破價格壟斷,電動汽車的價格也才能逐漸走低。
行業發展需要一個過程,電動汽車是將燃油動力汽車的數十年的發展史縮短至數年重演一次,暴利階段必然會成為過去式,不用很長時間消費者一定能選擇到高品質低價格的純電動汽車。至于電動汽車推廣的意義并不是刻意去取代燃油動力汽車,減排也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核心因素應為規避石油危機。
全球范圍內探明的石油儲備量不足2000億噸,這一儲量只足夠全球交通工具消耗不足35年。而中國是汽車保有量全球第二大的國家,超3億臺機動車造成了巨大的石油消耗,其中接近70%的石油需要進口。那么面對即將枯竭的石油儲量則無法控制后期的油價,油價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民生,且最終耗盡如何維持海陸空運輸的正常運轉也是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解決的方式無非是尋找替代能源。
石油不可再生,用完也就完了;那么想要長期發展不受能源的影響而保證安全穩定,替代能源則需要儲量比石油大或者能再生。主流的能源類型有光伏、風力、地熱、水利、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等,這些能源可再生但無法直接作為能量轉化為動能,其共同點是可以轉化為電能;而電能驅動電動機可以實現大扭矩高功率讓車輛船舶獲得理想的能量轉化效率(運行效率),所以電能則成為最終的選項。而且上述方式可以無限獲取,于是電能也可以無限獲取,重要的是獲取電能的方式從傳統有排放的火電可轉型為無排放的清潔電能,也就是所謂的新能源。
推廣電動汽車是為替代燃油車打下市場的基礎,其次也是以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報廢大量獲取儲能電池。動力電池在使用中會出現容量下滑與內阻加大的問題,長期時間后會無法滿足汽車的需求,所以這些電池在10年左右后會陸續被汽車淘汰。但這些淘汰電池作為新能源發電的儲能電站電池使用仍然合格,且能使用數十年;于是這些電池在被汽車淘汰后則會陸續進入電力領域,新能源發電的占比也會在電池的梯次利用中快速的增長,這才是普及電動汽車的核心意義所在。
總結:未來的能源類型必然是電,汽車轉型為純電已經是戰略方向,宏觀的看待電動汽車會發現沒有理由質疑,不論開不開車都會與電動汽車普及最終帶來的變革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