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業誰家最掙錢?
車市寒冬中,新能源汽車業成為少見的避難區。寧德時代、比亞迪大賺特賺,一季度兩家賺了12億元。為什么?
《上海汽車報》統計2019年一季報后發現,新能源汽車業并非家家都賺錢?過去待價而“鈷”的有色金屬等上游資源已經不再受寵了,利潤明顯向中游轉移,比如大家熟悉的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比亞迪等。
虧損的都是小個子兩個大家伙賺了12億
今年汽車業關鍵詞,專心做新能源汽車業,就等于“盈利”。
《上海汽車報》統計2019年一季報后發現,38家新能源汽車業上市公司中,僅5家虧損,33家盈利。
虧損企業都是“小家伙”,他們在所屬的細分市場上占有率極低。
最掙錢的兩個都是大家伙——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占了新能源汽車總利潤的三成。今年一季度,寧德時代凈利潤高達9.2 億元,比亞迪凈利潤約4.1 億。
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都處于產業鏈的中游。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游主要是鈷鋰資源、鋰電設備;中游主要是電池、電機電控,鋰電材料(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鋰電輔材、熱管理;下游則是生產新能源汽車的整車企業。
舍得研發,才有將來
在那么多競爭者中,為什么整車企業搶著用寧德時代或比亞迪的產品?
無他,因為技術優勢。
技術不是突然蹦出來了,而是多年研發投入、一步一步做出來的。
早在2017年寧德時代砸向研發的錢,就讓業內驚訝。2017年6月,一位研究鋰電的大咖告訴筆者,“2017年上半年,寧德時代的研發費用就有6.7億元,占營業收入10.65%;研發人員3600多名,占公司總人數的兩成。這樣的公司,如果真心做技術,怎么會不領先呢?”
2017年、2018年,寧德時代研發花了約46億元。
持續花大錢搞研發,以前更多在一些百年國際公司才能看到。比如德國博世集團,2017年在華銷售收入約1134億元(約合149億歐元), 在華研發投入為64億元。正是因為持續研發,博世集團2018年才能逆勢高增長。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告訴筆者,“2018年,博世集團在華銷售額達到1126億元人民幣(約合144億歐元),同比增長2.5%。”而同其中國汽車銷量同比下滑了2.76%。
在冬天,考驗頭部企業的不僅是活下去,還有將來如何活得好?
寧德時代、博世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市場多冷,研發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