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部長答澎湃:不會對任何來新設廠電動汽車企業設置壁壘
新加坡的電動汽車普及化進程正如火如荼地推進。該國國會去年11月通過了《2022年電動汽車充電法案》,為該國電動汽車的充電服務和充電樁基礎設施提供規范。有專家曾預測,在目前電動車占車輛總數約5%的新加坡,電動車取代內燃機汽車的轉折點將是2025年。
“新加坡政府預測到2024年,國內車輛主要是電動汽車和其他綠色能源車輛。電動汽車的普及是我們的發展策略,我們不會對任何來新設廠的電動汽車企業設置壁壘,包括車輛和電池。”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在由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主辦的“第15屆中國新聞工作者采訪團”活動上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政策有傾斜
新加坡政府重視電動汽車的發展。據新媒《海峽時報》8月7日報道,能源巨頭殼牌公司當日表示,他們在新加坡3個充電站新安裝了該國充電速度最快的公共充電樁。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出席了殼牌公司的發布會。殼牌充電樁和殼牌工廠的太陽能電池板能源也將聯通新加坡國家電網。另據《聯合早報》報道,德勤(Deloitte)2023年全球汽車消費者報告指出,新加坡消費者是東南亞國家中最傾向于使用電動汽車的。
新加坡代理交通部長兼財政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在“第15屆中國新聞工作者采訪團”活動上向媒體介紹說,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和同僚在建國初就意識到,新加坡是一個城邦小國,為了避免堵車的發生,需要對私家車市場有所限制。新加坡為此設立了“擁車證”(COE)制度:在購買新的車輛之前,潛在的車主都必須要向陸路交通管理局(LTA)先申辦擁車證,光是擁車證的成本就可能比汽車本身還要高。一些居住在新加坡的中國人也向澎湃新聞表示,盡管他們已在當地購置房屋,或者拿到永居,買車卻一直未被提上日程。
“對于新加坡社會來說,車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徐芳達表示,新加坡近年的車輛管理增加了環保的考量。數據表明,電動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普通汽車的一半,這有利于環保。顏金勇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也表示,新加坡希望2030年之后不再有內燃機汽車等傳統汽車的注冊,而要轉向電動汽車與氫能發動車。
成本待降低
《聯合早報》2022年曾刊登報道稱,新加坡消費者對購買電動車的顧慮還有許多,包括充電時間長、電動汽車價格太貴、組屋(新加坡特色公共房屋)配套的充電樁太少等。根據截至去年3月的數據,新加坡最暢銷的八款電動車的售價介于120999新元(約合人民幣65萬)至200888新元(約合人民幣107.8萬)之間。
多位新加坡官員認為,只有新加坡市場上的新能源車企業越多,消費者選擇越多,市場才越有競爭力,電動汽車價格才越能讓消費者接受。“新加坡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也許外國企業會對此有所芥蒂。但我們希望相關企業可以看到新加坡的樞紐作用,將新加坡視為進入整個東南亞的大門、起點或者平臺。”顏金勇對澎湃新聞表示。
顏金勇對中國企業與新加坡在電動汽車上進一步合作有所期待。“我年初與李顯龍總理一同訪問中國。在中新廣州知識城,我們與文遠知行(注:中國無人駕駛技術初創公司,以無人駕駛公交車聞名)等企業洽談,希望他們來到新加坡。如果這些項目能以新加坡為試點國家運行,就有可能在更多的東南亞城市運行。”
據新華社5月17日報道,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公布4月汽車銷售數據顯示,比亞迪榮登當月純電銷量榜首,領跑新加坡純電動汽車市場。據了解,比亞迪已進入新加坡市場10年,成功將出租車、旅游巴士、公交巴士、卡車、叉車及城市商品物流車等新能源汽車帶到當地。2022年7月,比亞迪宣布進入新加坡乘用車市場,并在同年獲得新加坡年度電動車銷冠。
“在有優惠政策的情況下,電動汽車價格目前仍比普通汽車更高。但我相信,中國電動汽車制造業會給全球帶來很多好處,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制造商能將價格壓低,讓產業走向大眾化,這對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全球的環保事業都有所貢獻。比亞迪就已經在新加坡成為了銷量名列前茅的品牌。”徐芳達對澎湃新聞表示。
長遠規劃
徐芳達向澎湃新聞強調,新加坡在新能源汽車問題上有著明確的時間表,考慮到了產業上下游、全球動向、充電樁技術發展、產業機遇、如何量化有關指標等問題。
2021年2月10日,新加坡政府公布《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為城市綠化、永續生活和綠色經濟等方面制定明確目標。
根據這份藍圖,新加坡鼓勵節能汽車的購買,政府在公交車上只購買節能公共巴士;要在到了2030年10年內將電動汽車充電樁增加至6萬個;2025年新加坡停止注冊柴油驅動的私家車和出租車,2030年起新注冊的車必須是節能車型……
徐芳達坦言,電動汽車的推廣仍面臨許多系統性的問題。“新加坡90%的民眾居住在組屋和公寓,這些住宅設施的停車位是公共的,沒法為所有人都提供充電樁;我們已經在為新建設的公寓和組屋安置充電樁,希望能實現全國各地共6萬個充電樁的目標。”他說。除此之外,電動汽車也涉及生產的過程,不可忽視電池生產等過程中的碳排放,這也需要對應性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