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電動汽車能在全球變得那么香?
上周我們發了篇推文《英國10年后禁售燃油汽車,能接受嗎》,發現本來2040年“禁燃”的英國,在自身還沒有準備充足的情況下,居然提前10年采取這一措施。和英國一樣推出“禁燃”時間表的國家和地區一共有22個,難道電動汽車真那么香嗎?
國內很多人買電動車是因為“餓”得沒辦法,不得不喊出電動車“真香”,但是我們都沒法否認,電動汽車席卷全球,已經成為大勢。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為什么電動汽車在全球都喊“真香”?
熟悉汽車制造歷史的都知道,電動汽車的出現比燃油汽車更早。1828年,匈牙利直流電機之父阿紐什·耶德利克制造出電磁馬達,并做出了原始的電動汽車設計。1837年,蘇格蘭羅伯特·戴維森研制出了第一輛真正能夠載人行駛的電動車。而廣為人知的第一輛內燃機汽車,1885年,才由德國人卡爾奔馳發明。
在卡爾奔馳發明內燃機汽車的前一年,英國人托馬斯·帕克將電動汽車投入批量生產,并迅速壟斷市場。我們知道,工業化革命之后倫敦污染非常嚴重,整天霧蒙蒙的,帕克高舉環保大旗,呼吁大家買電動汽車改善環境。這個口號是不是很熟悉?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來了。
此后較長一段時間內,電動汽車都占有很大市場優勢。比如美國1900年登記在案的33842輛汽車中,蒸汽機車占40%,電動汽車占38%,內燃機汽車占22%。
那么,后來電動汽車怎么又沉寂了?
原因一是續航里程短,當時的電動汽車最高續航里程只有65公里,而燃油汽車則在不斷提高;二是價格太高,買一輛電動汽車的錢可以買四輛燃油車;三是世界各地陸續發現儲量巨大的油田,導致石油價格大跌。這三個原因導致消費者轉向了燃油汽車。
一沉寂就是100年!100年間,電動汽車也偶爾翻起浪花一朵,又迅速散去波紋。
燃油汽車的車輪駛入1996年,電動汽車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為了降低汽車尾氣對公眾的危害,加州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頒布了《零排放法案》。為了應對這一法案的要求,當時的第一大汽車公司通用汽車生產出了EV1電動汽車,售價昂貴,經營模式為租用。
EV1的生產只維持了4年,2000年,通用汽車就決定停產該款電動汽車。
停產的原因很復雜,但是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利益。
美國導演克里斯·佩恩拍攝了一部新聞紀錄片《誰殺死了電動車?》,調查出了將EV1扼殺在搖籃里的幕后真兇。
殺手一是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德士古和康菲等石油公司,長期以來,汽車企業和石油巨頭吃著火鍋唱著“你產車來我賣油”的歌,場面十分和諧,如今跑出來一頭駱駝,那羊毛咋剪?每年損失上萬億美元,石油巨頭們不高興了,后果很嚴重。石油巨頭發動輿論戰,鼓吹“電動汽車無用論”,以一個草根組織的名義大力反對政府部門建充電站。更絕的是,大型石油企業德士古(2001年與雪佛龍合并)釜底抽薪,重金收購了電池技術公司Ovonics的專利和控股權。擁有200多項電池技術專利的Ovonics結局只能“被安樂死”。
殺手二是最大的殺器。石油巨頭選出了小布什入主白宮,帶著石油光環的美國總統為了回報石油巨頭,“鎮壓”了這場電動革命:在布什總統的大秘安迪-卡德統籌操盤下,美國汽車工業協會發起提案,質疑加州政府源自汽車零排放法的電動汽車法案。而主持零排放法案聽證會的主席先生,在聽證會之前幾個月成為了一家燃料機動車公司的合伙人。最終這個強制電動汽車占比銷售總量的法案在2003年4月24日被否決。
殺手三可能很難想到,父母都不會加害自己的孩子,而通用汽車居然聯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換個角度想,也很好理解,世界上的革命革別人容易,革自己難。賺錢賺得好好的,鬧什么革命?弄個電動汽車糊弄一下就行了,租給消費者,都沒有打算賣。要是真的轉產電動汽車,那么多設備怎么辦?發動機工廠怎么辦?工人惹得起嗎?傳統車企想弄電動汽車革命成本非常大,非常困難。豐田集團掌門人豐田章男前幾天在一個年終新聞記者會上,說著說著就開始炮轟新能源汽車:“如果日本過于草率地禁止汽油動力汽車,汽車工業目前的商業模式將會崩潰,這將造成數以百萬計的人失業。”多么熟悉的聲音!多么誠懇的表達!全球車企老大說出了傳統車企的心聲,只不過時代真的變了。
2005年,在加州沙漠里,EV1的忠誠粉絲、環保主義者為通用第一代電動車EV1舉行了一場葬禮。
很多時候,葬禮不意味著結束,反而葬禮的舉行是為了內心某種希望的萌芽。電動車EV1被埋葬,就像發出“自古凡革命 無不有流血犧牲者”的吶喊聲,電動汽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時代不可避免的到來了!
EV1死了,那些制造電動汽車的“攻城獅”們也別通用遣散了。積壓著“滿肚氣不憤”,這些“攻城獅”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繼續研發純電動汽車。特斯拉的創始人之一艾伯哈德此后與該團隊合作,并在2003年基于EV1的技術團隊創立了特斯拉。
今年以來,特斯拉的股價已經累計上漲了超550%,如坐火箭一般,成為了全球市值第一高的車企,而今其股價還沒有停下來的勢頭,繼續在向高處攀升。
有意思的是,克里斯?佩恩在2011年,依據電動汽車的這一波勢不可擋的“卷土從來”,拍攝成另一部紀錄片《電動汽車的復仇》。
埃隆·馬斯克算是熬出來了,他在美國前些年的日子可不好過,各種負面新聞、謠言不斷。2019年前特斯拉的股價走勢持續震蕩,仿佛可以看見多頭空頭之間的廝殺對決,特斯拉一直是納斯達克遭賣空最嚴重的股票,也是全球遭賣空最嚴重的汽車股。大型集團的游說,媒體的質疑和唱衰,聯邦政府向州政府施壓,讓馬斯克“如同地獄一般讓人痛苦。”
今年11月3日,一位網友在推特上問道:“實現Model 3批量生產的過程中,特斯拉距離破產有多近?”“離破產最近的時候,只有大約一個月的時間。”馬斯克回應道。
Model 3是馬斯克實現“讓每個人都擁有一輛電動汽車”的目標車型。但是在量產的過程中,他經歷了煉獄般的痛苦,2018年愚人節他發了一條“特斯拉完全破產”的推文,用一種戲謔回應外界質疑,背后透著諸多無奈。
馬斯克把目光瞄準了中國。馬斯克相信:特斯拉在中國設立工廠以及滿足中國和亞洲部分國家的巨大市場需求,是使其有效降低造車成本的唯一辦法。
關鍵的中國市場是全球電動汽車的熱土,電動汽車革命熱火朝天,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的中心,在中國的主導下,加速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進化。
在中國,有一個企業家喊出了“分分鐘可以造出特斯拉”,“股神”巴菲特把他稱為“一個偉大的戰略家”,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更是坦言,他是當代愛迪生和杰克韋爾奇的混合體。在媒體上,很多人把他和馬斯克比較,認為他和馬斯克一樣都是“多線程奇人”“技術狂人”。
站在2020年回望,會發現這個企業家的“先知先覺”是多么的重要!相信說到這里,您一定能猜出來這個企業家就是比亞迪的掌門人王傳福,靠做電池起家的電動汽車猛人。
當2006年,比亞迪的第一款搭載磷酸鐵電池的F3e電動車研發成功,此后比亞迪選擇電動汽車作為企業的戰略方向,并進行大量的投入,王傳福不斷向外界講述他的三大夢想:“電動汽車、儲能電站、太陽能電站”。
外界很多人都給予了質疑。安全、使用成本、不方便……比亞迪是不是在進行一場豪賭?
2016年接受新華社記者訪談時,王傳福說道:“一些不懂技術的企業家以為我們在豪賭,一些不懂市場又不懂技術的投資家也認為我們在豪賭,其實我膽子很小,我根本不會去豪賭。”
王傳福認為,當資本、技術與市場碰到一起,什么都有可能發生。技術上,比亞迪有1.5萬名工程師;資金上,比亞迪市值2016年是1500億元(現在是5032.61億元,編者注);再加上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當這三者作用在一起,什么都有可能發生。
王傳福在2006年準備養一條“大魚”的時候,他的判斷理由有三個:一是能源問題。隨著石油資源的逐步枯竭,給車用燃料帶來巨大挑戰。二是二氧化氮的排放問題。三是城市污染問題。
這是明面上的判斷,藏在字面背后的是王傳福的雄心:“對汽車動力總成進行一場革命,是對傳統汽車動力總成的根本顛覆。”
王傳福把傳統汽車和電動汽車比喻成算盤和計算機。電動車代替傳統車,除了油被電取代,還可實現高度智能化,像智能控制、輔助駕駛、互聯網控制,車就變成人的第二空間了。
網絡信息化浪潮的襲來,讓電動汽車一舉躍上舞臺C位,相比于內燃機車,電動汽車不用經過熱能電能的轉化,對“大腦”的反應更快。對內燃機汽車而言,它具備仿生的“心臟”——發動機和變速箱(傳動系統),但是沒有大腦,它可以給身體的感觸帶來的“純粹”滿足感。而對電動汽車而言,它擁有“心臟”——電池和電機,還進化出更高級的器官——“大腦”,即電控系統,更偏向于全方位達成與使用者交互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需求(這有別于傳統內燃機汽車配置的行車電腦和控制電路系統,過往可以理解為被動響應裝置,而新“電控”理念可以理解為具備主動交互能力的智能裝置)。
另外,發展一百多年的內燃機傳動系統,已處于登峰造極的發展階段,發動機效率瓶頸難以突破。發動機的效率也就是30-40%,損耗很大。但電機效率可以到90%,更劃算。而且,電機輸出的扭矩也快,加速更快。
電動汽車在中國的快速發展還有一個深層次原因。那就是多年的“市場換技術”策略表明,技術沒學到,市場還被搶走了。國際汽車巨頭在汽車技術發展的過程中,設立了完備的技術壁壘,很難突破。而此時,我們人類科技發展的現階段,恐怕沒有比電力和電子技術更為成熟的技術,來做汽車工業的“第二春”催化劑合適,而且還具有“顛覆性的革命”。
2009年伊始,科技部部長萬鋼提出“彎道超車”的汽車工業發展計劃,將中國汽車市場引入“電動”發展的新賽道。作為中國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核心戰略,中國政府對電動汽車產業的鼓勵絕對是全方位,并且十分到位。“十三五”期間,國家相關部門給予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總額達到了3000億元左右。
到今天,一張白紙上畫藍圖的蔚來汽車市值已經靠電動汽車占到了中國汽車企業市值第一的位置。在全世界汽車企業的市值總排行榜之中,排名前十的車企,中國占了3家,分別是位列第4的蔚來汽車,排名第6的比亞迪,以及位列第10的小鵬汽車。都帶有鮮明的新能源汽車色彩。
得中國市場者得天下,中國對電動汽車的推動助力了全球車企在新能源汽車上的發力。
另外,對氣候變暖的關注也讓負責任的大國紛紛出臺禁止燃油車措施。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巴黎協定》、2016年4月22日在紐約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巴黎協定》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
我們看到,英國將燃油車禁售實施提前至2030年,得到了環保組織的支持。在歐洲尤其是北歐,關注氣候變暖絕對是政治正確的事,因為靠近北極圈,全球變暖,他們最敏感。其次是比利時、盧森堡、荷蘭這樣的小國家,因為可利用資源少。
至今為止,全球一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宣布了“禁燃”時間表,歐洲國家就占了13個。其中挪威計劃2025年禁售燃油車時間最早,而包括英國、以色列、荷蘭阿姆斯特丹、美國加州、加拿大魁北克省、韓國首爾市、法國、西班牙等國家或地區將先后在2030年至2040年禁售燃油車。
所以說,美國退群,懂王特朗普說氣候變暖是一個謊言,瑞典16歲的環保女孩塔·桑伯格會投去仇視的目光。
時代變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了,電動汽車因緣際會,走向了人類出行的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