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新能源汽車補貼將發放平均每輛新能源車補貼11萬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委托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清算中心,開展了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工作。一份高達220億元的新一期新能源汽車補貼即將發放。紅星新聞記者在這份名單中看見,宇通的補貼金額近46億元,是此次補貼最高的車企,比亞迪以35.59億元位列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在公示表單中顯示,企業申報推廣并由專家組核定數量為207409輛,220.27億元通過審核,相當于一臺新能源車平均補貼約11萬。
商用車成補貼大贏家
補貼超過部分車企凈利潤
紅星新聞記者發現,在此次公示的被補貼車企中,得到補貼最高的為宇通,補貼金額近46億元。據公開信息顯示,宇通集團是以客車、工程機械、環衛等商用車為主業,兼顧地產、產業金融及戰略投資的企業集團,總部位于中國鄭州。據宇通客車2019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1月到6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82億元。而在宇通申報的20715輛推廣車輛中,只有兩輛因為“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而被核減,通過率超過了99.9%。
比亞迪以35.59億元排在第二,其一共申報33153輛車,核準了30174輛,獲得近36億的補貼。紅星新聞記者在比亞迪的2019年上半年財報中了解到,其報告期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5億。此次獲得的補貼則超過其凈利潤的一倍。
另外,另一個商用車領域的補貼大戶中通客車也獲得了11.2億元的補貼資金。其在所申報的5538輛車輛中,核準通過的多達5508輛,通過率也達到了99.5%。紅星新聞記者同樣從中通客車的2019年半年財報中獲悉,其報告期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3299萬,11.2億元的補貼金則遠超其凈利潤。
專家:
“騙補”現象普遍
補貼退潮才能健康發展
紅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雖然此次的補貼“紅包”依然可觀,但其實則是2017年度的補貼,而隨著政府對新能源車輛補貼的退坡,今年6月26日新的補貼規定已開始實行,這也意味著對車企而言豐厚的現金紅包最多還能再拿三年,對以往靠補貼維系的大量新能源車企顯然面臨更大的挑戰。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多家新能源車企曾因為“騙補”被開罰單。2016年9月,財政部首次公布吉姆西、蘇州金龍、五洲龍、奇瑞萬達、少林客車5家企業詳細“騙補”行為,并點名批評吉姆西的“騙補”行為最為嚴重,并給予“取消整車生產資質”的處罰。而其余4家企業在聽證后才下達正式處罰決定。2017年2月4日,工信部網站上登出對7家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行政處罰決定,此次公布的第二批行政處罰決定中,共涉及金華青年汽車、上汽唐山客車、重慶力帆乘用車、鄭州日產汽車、上海申沃客車、南京特種汽車制配廠、重慶恒通客車7家企業。處罰決定中提及“騙補”的車型共有14款,其中有2款純電動轎車和1款純電動多用途乘用車,6款純電動城市客車,1款純電動掃路車和1款純電動廂式運輸車。
紅星新聞記者采訪了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林伯強表示,正因為對新能源車補貼金額之高,“騙補”現象才頻繁出現,新能源行業目前仍呈現出一種“小、散、亂”的狀態。“現在新能源車企充斥著惡性競爭,據統計現在有差不多400家左右的新能源車企,但這個市場需要這么多的車企嗎?”林伯強表示,長期來看,行業內部重新洗牌,正好需要政府補貼的逐漸退坡,“過去依靠‘騙補’生存的小而且落后的產能得以淘汰,整個行業的產業鏈將得以優化。“可以說現在整個新能源車企行業靠銷售是掙不到錢的。因為惡性競爭導致很多新能源車價格太過便宜,這樣也壓縮了真正做新能源車車企的利潤空間。但隨著補貼退坡,相信那些炒概念的,或者是用低廉成本造車的新能源車企將逐步被淘汰,供需趨于平衡了,專注做新能源汽車的企業才能真正走起來。”
紅星新聞記者 陳成 袁野
編輯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