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8.2萬輛,已建設各類充換電基礎設施約4.6萬個
10月24日,濟南市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對近日印發的《濟南市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進行解讀。《實施方案》指出,2022年上半年全市“四新經濟”增加值增速7.2%;推進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2022年首批認定市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企業9家;編制實施《濟南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22年新獲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個,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56.91%。
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正處級領導干部郭永桂介紹,市發展改革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準確把握污染防治與綠色轉型的內在聯系,在產業和能源結構優化方面細化舉措,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加快新舊動能轉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做好“減、控、增”三篇文章,構建低碳化產業體系,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減”字文章就是堅決淘汰落后動能。2021年以來累計淘汰4臺落后煤電機組,機組容量共2.1萬千瓦,實施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控”字文章就是嚴控“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新建“兩高”項目實施產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個減量替代”,全面開展“兩高”項目排查,實行省市區三級多部門聯審、分類處置和清單化管理機制。“增”字文章就是培育發展新動能。培育壯大“四新經濟”,2022年新獲批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4個、領軍企業6家,2022年上半年全市“四新經濟”增加值增速7.2%;推進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2022年首批認定市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企業9家;編制實施《濟南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22年新獲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個,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56.91%。
二、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能源結構持續改善。發展清潔能源,對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有著直接作用。陸續印發《濟南市“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濟南市“十四五”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實施光伏跨越發展等7大重點工程。一是提升清潔能源供給。以國家整縣(區)屋頂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試點為抓手,指導歷城、高新、章丘、萊蕪、鋼城、平陰、商河等7個區縣(功能區),科學編制整縣(區)光伏開發規劃。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279.1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26.5%;清潔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從2020年末的11.1%提高至19.3%。二是推動新型儲能示范應用。全市共5個新型儲能調峰調頻項目入選山東省新型儲能示范項目,項目規模超過40萬千瓦,位居全省前列。三是推廣機動汽車新能源化。編制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推廣應用行動計劃,我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8.2萬輛、占比2.6%,建設各類充換電基礎設施約4.6萬個。四是完善能耗雙控管理。推動能源要素向優質項目、企業、產業流動集聚,助力綠色低碳發展。深挖節能潛力,對186家重點企業開展節能減煤評估,各級各部門有序推進重點行業、園區進行綠色低碳升級改造,提高能耗產出效益。“十三五”我市能耗雙控目標評價工作位居全省第一,能耗強度累計下降35.8%、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能耗強度降低6.63%,以持續降低的能耗強度支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三、健全政策體系,推進綠色經濟擴容提質。堅持將綠色作為發展底色,印發實施“十四五”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規劃、綠色發展綜合評價方案等文件,綠色發展政策體系更加完善。一是有序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工作專班,編制《濟南市碳達峰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著力構建雙碳“1+N+X”政策體系。二是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我市列入了省級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發布了山東省首個縣域層面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成果,探索不同類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價值實現路徑。三是加快培育綠色新動能。貫徹落實綠色電價等綠色經濟政策,構建以節能環保產業、循環經濟產業、生態環境產業、綠色服務產業和綠色新興產業為主的“4+X”綠色產業體系,打造智能裝備制造、綠色建筑、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鏈,示范帶動綠色產業整體發展。
下一步,市發展改革委將深入貫徹落實《濟南市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方案》,統籌做好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助力全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實效。
原標題:濟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8.2萬輛,已建設各類充換電基礎設施約4.6萬個
值班主任: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