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應對“充電難”,新能源汽車2030年將實現“充電自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建平 見習記者 才麗媛 北京報道
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充電焦慮”問題,有望在2030年前得到解決。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蓋廣泛、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有力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出行充電需求。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認為,這一《指導意見》對充換電基礎設施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對行業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補齊城鄉充電基礎設施短板
近年來,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范圍最廣、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但著眼未來,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快速增長趨勢明顯,充電基礎設施仍存在布局不夠完善、結構不夠合理、服務不夠均衡、運營不夠規范等問題。
根據中國充電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5月,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114.7萬臺,新能源汽車銷量294.0萬輛,充電基礎設施與新能源汽車繼續快速增長。樁車增量比為1:2.6,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然而,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湖北、山東、安徽、福建、河南TOP10地區建設的公共充電樁占比達71.4%,較為集中的分布情況不利于新能源汽車的均衡發展。
《指導意見》提出,將建設便捷高效的城際充電網絡和互聯互通的城市群都市圈充電網絡,加快補齊重點城市之間路網充電基礎設施短板。城市充電網絡方面,重點覆蓋“兩區”(居住區、辦公區)和“三中心”(商業中心、工業中心、休閑中心)。建設有效覆蓋的農村地區充電網絡,在基礎較好的地區根據需要創建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應用示范縣和示范鄉鎮。
此外,《指導意見》還提到要積極推進居住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在居住區積極推廣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充電基礎設施。長遠的目標是建設形成城市面狀、公路線狀、鄉村點狀布局的充電網絡,大中型以上城市經營性停車場具備規范充電條件的車位比例力爭超過城市注冊電動汽車比例,農村地區充電服務覆蓋率穩步提升。

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投資
為提升充電設施的運營服務水平,《指導意見》提到,將促進充電基礎設施投資多元化,引導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運營。
近年來,“政企合力” 推進充電樁建設被越來越多地提及。汽車行業分析師田力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市場驅動,政府引導”的原則推進充電樁建設,不僅有助于政企雙方合力構建高效、共贏的公共充電服務網絡,還能發揮企業服務能力和發展創新優勢。而且《指導意見》明確提到,要加快推進快速充換電、大功率充電、智能有序充電、無線充電、光儲充協同控制等技術研究,持續優化電動汽車電池技術性能。
此外,《指導意見》還鼓勵充電運營企業與整車企業、互聯網企業積極探索商業合作模式。加強監測研判,在車流量較大區域、重大節假日期間等適度投放移動充電基礎設施,增強充電網絡韌性。
對此,企業方面已有積極反饋。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表示,此次《指導意見》的發布是一個特別好的消息。他提到:“將高速和鄉鎮的充電設施布好,然后將充電速度提上來(800V),最后將電池的價格做到更低。這三點做到后,純電汽車會真正大范圍取代燃油/混動汽車。”
充電運營商方面也對相關政策積極響應。此前,特來電母公司特銳德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始終積極關注國家政策和市場動態,根據每個城市具體情況開展‘一城一策’管理策略,利用自身豐富的產品體系,為市場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進行全國充電網布局。”
完善支持政策
事實上,圍繞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各地曾相繼推出相關政策,但在執行層面會遇到諸多問題。國內一家充電運營商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很多作為試點推進的項目方案,在操作執行中難度比較大,而且沒有詳細的政策落地,企業需要考慮如何平衡各方面利益。”
而此次《指導意見》強調了政策方面的支持舉措。提出要壓實主體責任,即壓緊壓實地方政府統籌推進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的主體責任,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作為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著力點。
在完善支持政策上,《指導意見》表示要落實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引導用戶廣泛參與智能有序充電和車網互動。2030年前,對實行兩部制電價的集中式充換電設施用電免收需量(容量)電費。鼓勵地方各級政府對充電基礎設施場地租金實行階段性減免。鼓勵電網企業在電網接入、增容等方面優先服務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指導意見》還提到地方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研究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地方建立與服務質量掛鉤的運營補貼標準,加強部門協同配合,實現信息共享和政策聯動。
“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可以更好地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動汽車等大宗消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田力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樣來看,《指導意見》的發布無疑將給行業帶來重大利好。”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