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中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呈現剛性
近期德勤發布“全球汽車消費者調研2023”報告,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對純電動汽車的興趣持續增長,電動車的吸引力主要集中在消費者渴望得到更好的駕駛體驗以及燃料成本的大幅降低,超過四分之一的消費者計劃在未來購買一輛純電動汽車。但電動車要實現更大規模的普及,還需要克服“電池安全”“充電時長”“充電便利性”等方面的阻礙。

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分會名譽理事長蘇暉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行業的電動化發展勢不可擋,車企想要贏得更多消費者青睞,要在消費者需求、差異化上下功夫。
報告指出,中國汽車消費者在購車意向、品牌偏好、渠道選擇、售后偏好和用車習慣等方面呈現出以下六大核心特征:1. 中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呈現剛性;2.傳統企業品牌光環褪去,產品質量成為消費者選擇新車的最主要關注點;3.售后需求能否被滿足和最優惠的購車套餐是各銷售渠道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因素;4.目前4S店仍是中國汽車消費者最主流的售后渠道;5.網聯技術需求強勁,但消費者對訂閱付費興趣索然,更愿意一次性支付;6.私人充電樁普及面臨政策和成本約束,公共樁繼續改善體驗和便利性。
具體而言,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式進入無補貼時代,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有增無減,對更好的駕乘體驗和更低的使用成本的追求是中國消費者偏好新能源汽車的最底層邏輯。不過新能源汽車要實現大規模普及,搶占對電動車技術仍持有保守觀念的消費群體的心智,車企仍需要在“電池安全”“充電時長”“充電便利性”等技術和用戶體驗層面下苦功。
與此同時,傳統企業品牌光環褪去,產品質量成為消費者選擇新車的最主要關注點,在選擇下一輛汽車品牌時,消費者表示更關心產品質量,而非品牌熟知度,表明其更愿意嘗試新興品牌。此外品牌形象(包括企業傳遞的環保主義、可持續發展等品牌理念)、購車體驗也是其選擇汽車品牌的關鍵考慮要素。
報告指出,購車環節中國消費者在定價透明的基礎上最看重“售后需求能否被滿足”“試駕體驗”“獲得更好購車套餐”。同時中國消費者對于交車等待時間有更加苛刻的期望,這也為“按訂單生產”(OTD)的零售模式背后的供應鏈管理和柔性生產帶來了挑戰。
此外,當被問及哪個維修渠道最受信任時,受訪消費者的回答指向汽車品牌及其服務經銷商,表明近幾年車企、經銷商集團在把客戶放在首位,提供更高質量的工作服務、維護客戶關系等方面共同發揮著重要作用。
德勤認為,中國消費者對于能提供道路安全和車輛維護費用最新信息的網聯汽車功能興趣較濃,但在付費模式上,人們更愿意將其納入汽車預付費用或按次數進行支付,而非按月度訂閱付費。
值得注意的是,私人/家庭充電樁已成為中國電動汽車用戶的首選充電地點。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環境中安裝家用充電設備面臨可行性、政策和成本的多重阻礙。支付便利是消費者選擇公共充電設施的重要因素,而且消費者對于充電時長擁有較高耐心,這也為充電服務運營商挖掘更多消費場景提供了廣闊機遇。
(編輯: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