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樂”之名文旅融合鑄新“山”
- 車型:
- 分類:
- 裸車價: 萬元
- 購于:
- 油耗: L/100km
- 購車地點: -
- 當前里程: 公里
- 養車費用: 元/月
- 綜合評分:
滿意:
不滿意:
2019年4月, 樂山大佛歷時半年勘測維護后“歸來”,伴隨樂山大佛“出關”,升級版“夜游三江”重塑嘉州夜色,樂山大佛景區文旅新業態在“心中有佛”的詩意畫卷中浪漫凸顯;同月,第四屆峨眉山音樂節吸引了4.5萬樂迷齊聚峨眉山共享音樂盛宴,實現了文化、音樂、旅游等多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與此同時,廣受關注的“只有峨眉山”實景演藝項目“芳容”初現,即將實現全球公演,發動樂山文旅發展新引擎。

半城山水半城綠,江上游船運客忙。
山水不言,文化發聲。近年來,樂山依托優質文旅資源,結合省委提出的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始終對標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堅持文化為靈魂、旅游為載體,將文旅融合貫穿旅游產業發展始終,乘勢而上,全面推動樂山文化旅游融合高質量發展。
一座山的“長青”
資源王牌的文化支撐“峨眉山是一個文化型的風景區,是一座寶庫,要好好保護,要搞好規劃,注重保護,綜合開發,讓它為子子孫孫造福。”
1980年7月,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來樂攀登峨眉山。看著如詩如畫的峨眉山風光,他就峨眉山退耕還林、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辦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 。
近40年來,峨眉山以“登山不止”的精神穩步前行,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旅游勢頭持續向好,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建成為四川乃至全國旅游景區的一面旗幟。
當前,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賦予樂山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使命,樂山正抓住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機遇,將目光集中在“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主題上,緊扣“旅游興市、產業強市”發展主線,深入做好文旅融合、擴容提質、景城一體、全域旅游“四篇文章”。
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樂山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樂山將依托峨眉山、樂山大佛、東風堰打造“1”大世界遺產核心旅游產品,圍繞禪修禮佛、峨眉武術、古韻嘉州、樂山美食打造“4”大地域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為樂山文旅產業項目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憑借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厚重的歷史文化,以及“峨眉山”“樂山大佛”這兩個“金字招牌”帶來的超級IP效應,樂山具備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王牌,文化和旅游經濟數據不斷走高。
2018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5700萬人次、同比增長11.9%,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近900億元、同比增長16.1%,全市旅游經濟總量穩居全省第二位,旅游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3.8%、居全省第一位,帶動全市 三次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樂山旅游發展優勢正加快轉化為經濟發展勝勢。
“綠色打底、山河為骨、文化為魂。”為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我市進一步梳理挖掘樂山城市山脈、水脈、文脈,充分挖掘佛禪文化、沫若文化、武術文化、茶文化、小涼山彝族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資源,著重培育 音樂、文創、展會等產業,通過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公共文化設施與旅游要素嫁接,加快推動文旅融合成果轉化。
近年來,樂山成功舉辦峨眉山國際茶文化博覽會、峨眉山佛光花海音樂節、四川國際旅游交易博覽會、峨眉國際武術節、樂山國際馬拉松賽、嘉州大廟會等系列大型文旅活動和獨具民族特色的“小涼山彝族火把節”、“姆河達斯”文化藝術節、五通橋小西湖龍舟文化節、犍為茉莉花文化藝術節、井研農民畫鄉藝術節等活動。
文旅融合催生蝶變,樂山旅游發展正不斷釋放“1+1>2”的無限可能。目前“文化旅游”已成為樂山實現綠色發展最具優勢、最有潛力的產業。旅游經濟總量在省內僅次于成都,是全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之一。
一尊佛的“修行”
文物保護的創新發展
樂山歷史文化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是蜀王開明故治之地。
公元713年,在四川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的凌云山上,一座摩崖石刻佛教造像正式開鑿。這一動工,叮叮當當的開鑿聲便在江邊持續了90年。公元803年,一座通高71米的巨型佛像修建完工,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至今距開鑿完工已有1216年。
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古代石刻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
2018年10月8日,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樂山大佛景區啟動了樂山大佛勘測維護項目。2019年4月26日,樂山大佛完成“體檢”再次亮相,大佛臉花鼻黑等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大佛胸腹部開裂險情得到排除,大佛胸腹部生物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大佛文物本體更加安全。
保護與開發并重,本次“體檢”為下一步科學制定樂山大佛保護計劃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樂山大佛景區向全球公開招募了1216名“樂山大佛守護人”,共同為世界遺產大佛保護工作出謀獻智;更驚喜的是,在文物保護的同時,樂山大佛景區內的文旅新業態不斷加速呈現,留下了更多“過夜客”。
據統計,樂山轄區內匯聚岷江文化帶、青衣江文化帶、大渡河文化帶三大文化帶,擁有包括佛禪文化在內的六大特色文化。全市共有35家國家A級旅游景區、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鎮、2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自1994年1月樂山被國家授予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稱號以來,樂山文旅產業蓬勃發展。峨眉山—樂山大佛蜚聲海內外,是全國四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之一;近年來全市年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綜合收入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
在弘揚古韻嘉州歷史文化的發展氛圍中,樂山不僅在世界遺產保護上下足功夫,中心城區不少歷史老街都得到有效保護與發展,順城街就是代表之一。新的文化表達方式的注入,讓順城老街“解構”重組迸發新趣,如今,該街道成為當下年輕游客來樂必“打卡”的新興旅游點之一。
一座城的“目光”
文旅業態的格局重塑
當前,依托峨眉山、樂山大佛、東風堰三大世界遺產,樂山出臺相關政策,結合我市佛禪文化、峨眉武術、沫若文化、彝族文化、古城文化、手工造紙文化、工業文化、農耕文化、美食文化等文旅資源優勢,大力鼓勵社會資本充分參與文旅融合項目建設,構建有質量、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世界級文旅產品供給體系。
“峨眉山雄秀奇險峻,為了讓這份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我們首次嘗試對舊村藝術化再利用,將文化劇場與原生態村落有機融合,打造"只有峨眉山"實景演藝項目。”著名導演王潮歌表示,作為樂山引進的重大文旅項目,“只有峨眉山”實景演藝項目將為全世界的游客打造在峨眉山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之旅。
文旅項目“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樂山“一小時旅游圈”內,文旅新業態愈加豐富。目前已完成嘉州長卷文旅風情街區、老霄頂文化公園、嘉陽小火車—芭石鐵路文化體驗之旅等7項文旅項目建設。
當前,樂山正推進蘇稽新區文體中心、烏尤壩禪修小鎮、樂山老城區歷史文化挖掘保護、峨眉武院、文化小鎮等重點項目建設;樂山戰時故宮文物南遷遺址公園、沫若文化城、井研中國農民畫村等文旅項目建設也在有序推進中。
重構“文化名城”。加快實施《樂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著力推進“疏舊建新”,提升老城品質、規劃建設新區,留住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充分彰顯樂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魅力。目前,總投資超過50億元的老城歷史文化遺址重構工程,已全面完成老霄頂修復工程、古城墻維修加固一期工程;蘇稽和冠英兩個城市新區和戰時故宮文物南遷、武漢大學西遷等歷史遺址公園正加快推進。
發展“文旅演藝”。引進王潮歌等團隊打造“只有峨眉山”實景演藝;常態化舉辦小涼山火把節、摔跤大賽等民俗風情活動,打響小涼山民俗文化品牌。目前,已建成投運峨眉山市演藝中心,成功推出《圣象峨眉》《海棠花開》等精品演藝節目,“只有峨眉山”實景演藝將在今年暑期舉行公演。
推出“文創產品”。緊扣樂山地域標志性文化,打造大佛印象、峨眉記憶等系列文創產品,推出參禪禮佛、禪修度假等佛文化旅游產品,包裝祈福游、峨眉山武術研學游等精品線路。我市在2018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中斬獲“2金6銀1銅”,在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大賽中獲獎量居全省第一。
以“創意演繹”促進文旅產業融合,以“全域開放”促進文旅市場融合,以“要素配套”促進文旅服務融合,以“雙遺品牌”促進文旅交流融合……
以文促旅、以旅興文。下一步,樂山將堅持“旅游興市、產業強市”發展主線不動搖,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經濟”等決策部署,著力在“產業、市場、服務、交流”四個方面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推動文旅經濟大繁榮、大發展,加快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確保2019年旅游綜合收入突破“千億大關”,其中文旅產業占比達到80%。
(圖片來源于四川手機報及網絡)
單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