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一区二区_最近最新好看的中文字幕2019_精东影业传媒在线观看免费_好姑娘7免费高清观看_亚洲大码熟女在线观看_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麻豆_香蕉在线观看999_久青草久青草视频在线观看_中国母亲视频在线观看_午夜dj在线观看完整高清在线影院_去去色_直接看的成人无码视频网站_99国精产品_成年男女视频免费网站有哪些_麻豆文化传媒WWW网站入口_一个人免费观看WWW在线图片_新版红楼梦在线观看_国产无套内射又大又猛又粗又爽_芭乐视频在线播放_99热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切換
當前位置: 首頁  >   社區  >   農村  >   人文

《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地,加榜梯田迎來“新米節”

2019-10-08 11:04:49
1132   0
  • 活動主題:《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地,加榜梯田迎來“新米節”
  • 活動時間: 到
  • 報名截止:
  • 集合地點:
  • 聯系人:
  • 聯系方式:
  • 預計花費:元
  • 人數限制:限人,還有個名額

人已報名

  • 車型:
  • 分類:
  • 裸車價: 萬元
  • 購于:
  • 油耗: L/100km
  • 購車地點: -
  • 當前里程: 公里
  • 養車費用: 元/月
  • 綜合評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滿意:

不滿意:

九月的貴州加榜梯田,稻谷即將成熟,田埂里傳來蘆笙的聲音,當地盛大的傳統節日“新米節”就要開始。這是秋收前的祭祖慶典,也是一場慶賀豐年的狂歡。

加榜梯田是苗族寨子世代耕耘的杰作,根據造型特點被起了不同名字,圖中為“三間房”梯田。本文均為 翁欣 圖

梯田之上

從江到加榜梯田,走的是321國道,很長一段都沿著都柳江邊行駛。兩岸青山對峙,河水清澈碧綠。

過了都柳江上的臘俄大橋,進入重重大山的包圍。接下來是幾十公里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

不知轉了多少個彎,前方終于出現一個帶有“加榜梯田”四個字的木質門樓,穿過門樓,意味著進入梯田的范圍。

盡管花了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才從縣城來到加榜梯田,但一切車馬勞頓都值得。窗外不時出現波瀾壯闊的梯田群,車上的人紛紛發出驚嘆,司機索性把車停在路邊讓大家下來拍照。這里是加榜梯田入口處的黨扭村。

雖然已在網上看過照片,眼前的壯美景象還是讓我感到震撼。從公路邊放眼望去,腳下的田野如畫布一樣在天地間展開。此時正值秋高氣爽的九月,層層疊疊的梯田像金黃的色塊,依山勢層級而下,連綿不絕至深谷,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發光,古樸的吊腳樓散落其間。

位于月亮山腹地的加榜梯田海拔800多米,過去一直都很閉塞。手頭舊版的《Lonely Planet:貴州》就根本沒有介紹,近年來公路修通后,這里才引起外界關注。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來加榜拍攝稻田豐收,這里開始逐漸為世人所知。

比起云南的元陽梯田、廣西的龍脊梯田,貴州的加榜梯田至今依舊是一個“非著名梯田”。因為距離最近的縣城路途遙遠,山路崎嶇,來這里的大多數是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

稻谷并不是梯田里唯一收獲,還有稻香魚。

梯田總面積近萬畝,并非單指某一處,主要由黨扭、加頁和加車(jū)三個苗寨和連綿十余公里的梯田群組成。因為都屬于加榜鄉,所以也統稱加榜梯田。

來過多次的攝影師說,加榜梯田的景觀主要分布在黨扭村至加榜鄉的公路沿線,喜歡徒步的可以走路進去,這樣能更好地欣賞梯田風光。于是,我背起行李決定下車徒步。

從黨扭村到景區核心位置的加車村,不到7公里,腳下是新鋪的柏油路。山路和梯田連成一體,行走在綿延不絕的梯田里,每轉一個彎,都有不同的景色。這里僅僅剛開始。

加榜鄉的村公路本身就是一條景觀大道。這要感謝修路師傅,他們當初決定不挖山鉆洞,而是沿著山體繞行,就是為了保護梯田景觀。

梯田是苗族寨子世代耕耘的杰作,隨山勢地形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線條。地形地貌決定了這里無法形成大面積的耕田,多數田只能種上一兩行水稻,呈飄帶狀,被當地人稱為腰帶田,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畝。還有些大小不一的碎塊田,根據造型特點被起了不同名字。

因為有當地人的指引,我們一路行走,得以看到了不同風貌的的梯田。有的梯田造型像一把彎彎地鐮刀,所以叫“鐮刀梯田”、還有“螺絲梯田”、“葫蘆田”等等。有一處梯田中央正好有三戶農家,當地人就稱其為“三間房梯田”。

九月金秋時節,稻谷逐漸成熟,由于品種的不同,有的已經可以收割,有的稍帶些綠意。梯田里有人正在收割水稻,路邊有人翻曬著剛打下來的稻谷。村民們非常友善好客,主動對我們微笑。他們介紹,大范圍的收割在新米節之后才會開始,一直要收割到九月底。

新米節是這里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稻谷即將收割的前幾天舉辦,今年的時間定在9月6日。

在和當地人的聊天中得知,這片梯田里種植的主要為糯稻(糯米)與秈稻(普通大米),正在收割和收割完的都是秈稻,收割得遲的,都是糯禾。因為它的生長周期長,較之雜交水稻要晚半個月左右。

9月,少量的雜交水稻已經開始收割。

苗民對水稻種植有自己的理念。雖然糯米的產量只有雜交稻的一半,但當地人還是更喜歡種植糯稻,按他們的話來說,因為祖先吃的是糯米,所以必須得種下去。

據我所知,苗族所有的祭祖儀式都需要供糯米,普通大米則被禁止。在他們眼里,糯米比普通大米更不可替代,糯米既可以用來待客、送禮,也可以釀酒。

糯稻并不是村民們唯一的收獲,水田里還養著鯉魚。走在田埂邊,不時能聽到魚兒驚動的聲音。《舌尖上的中國—我們的田野》那一集,開篇用了近十分鐘的篇幅介紹加榜鄉的苗民沿襲傳統的農耕方式,在梯田里收獲稻谷、捕捉稻香魚、放養鴨子的場景。

這種稻魚鴨共作的古老體系,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新米節的由來

我們在黃昏之前趕到了加車村。加車村是加榜梯田內最大的苗族村寨,這里生活著兩百多戶人家,是景區里的最佳落腳點。

被公路一分為二的加車村,公路下梯田里的老寨,基本保留了當初的面貌,原汁原味的苗族吊腳樓建筑。因為旅游發展,老寨的上面現在又建了新寨,住宿吃飯主要集中于此。

主街不長,二三百米,道路兩邊布滿了當地村民開設的餐館和客棧,這里是加榜梯田的商業中心,旅游業正在這里快速發展生根。

節日前的加車村熱鬧非凡,村民們忙著洗菜、切肉、蒸糯米飯。明天是新米節,周圍村寨的人都會過來,村民需提前準備好豐盛的菜肴,同時還要給游客炒菜做飯,忙得停不下來。

加車村的旅游開發只是近年來的事。早幾年前,村民還想不明白,為什么村里的年輕人都跑出去打工,而城市人卻不遠千里跑來這個山溝溝看風景。他們還告訴游客,“你們大概被騙了。”

坐落在半山腰的加車村老寨基本保存了原貌

2009年,一些攝影師拍攝的梯田照片開始在網絡上傳播,引起反響后,政府加大對加榜鄉的建設。2013年,一條漂亮的柏油公路穿寨而過,旅游大巴開始出入村寨,帶來一撥撥遠道而來的游客,加榜鄉進入大眾旅游時代。

現在,沒有人再對游客說“這里沒什么好看”,不管是否理解,村民們已經接受游客認為的“這里不同尋常“。如今,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家的木屋改造成客棧和商店。

入秋是加榜梯田的旅游高峰,因為即將到來的新米節,大街兩旁的農戶家里,住滿了各處來的攝影愛好者。

我下榻的客棧老板姓梁,本地人,從縣里退休之后,回鄉經營一家名叫“攝影之家”的旅館,主要接待驢友和攝友。他告訴我,自己是最早在村里開設客棧的人,客棧走廊的墻上,掛著他本人的攝影作品,多為梯田的四季風光。

“加榜梯田一年四季都很美,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風景”,老梁對我說。“除了九月豐收季,稻田里一片金黃。四、五月是梯田注水的時節,注水后的梯田如一面面鏡子,反射出銀白色的光芒。”

“冬天會下雪,白雪覆蓋了梯田,白茫茫的一片”。

冬天有人來嗎?我問。“沒有,冬天下雪的話會封路。加榜的雪景只有當地人能看到。”

晚上,我和其他人一起在客棧吃飯的時候,聽到外面不時傳來鞭炮和吹蘆笙的聲音。老梁說,明天新米節的主要內容是吹蘆笙祭祖,村民們正忙著練習,為即將到來的蘆笙賽熱身。

為新米節換上盛裝

席間有人問,什么是新米節?老梁向大家介紹,新米節其實和豐收節、吃新節差不多的意思,就是為又能吃上新稻米而慶祝。過節當日,村里大擺宴席,年輕人吹起蘆笙,周邊村寨的蘆笙隊也會趕來過節。

問及“新米節”的由來,老人介紹說,加車村的祖先在明朝中期為避戰亂四處遷移,帶領族人來到月亮山一帶,發現這里草木繁茂、水源豐富,便決定在此安家落戶,并開始挖山造田,種植水稻,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留給了后人那么多的梯田……

苗家人崇敬祖先,所以“新米節 " 一方面是對即將到來的豐收表示慶賀,另一方面也是告慰祖先,糧食獲得豐收,請其放心。

對于加車的村民來說,新米節是僅次于春節的重要節日。加車村的年輕人基本都在外打工,但新米節這天是一定要趕回來過的。

蘆笙祭祖

第二天一早,我沿著村里的小路往寨子高處走去,到了山頂的觀景亭,發現視野開闊,整片梯田盡收眼底。此時,山谷里的云霧尚未完全散去,梯田在清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層次分明,它們從山頂自上而下層層展開,從最高到最低,有好幾百米落差。

一陣悠揚的蘆笙曲傳來。遠處公路邊是加車村的蘆笙隊,好幾十人排成隊列,正緩緩向村外的稻田里走去。新米節即將開場。

我從老梁處了解到,新米節分三部分。首先,本寨蘆笙隊在梯田里吹蘆笙慶賀五谷豐收。然后,迎接其他村寨的蘆笙隊進村,舉行祭“社堂”活動。最后是所有人去寨子高處的蘆笙堂祭祖。

蘆笙是苗族的主要吹奏樂器,所謂“苗不離笙”,民間也有“蘆笙不響,五谷不長”的說法。

金黃色的稻田里,加車村的青年們個個手執蘆笙,齊聲吹奏,邊吹邊擺動身體,曲調悠揚婉轉,笙曲響徹田野上空。在田間吹奏是為了感謝天地,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蘆笙比賽中忘我的人們

“新米節” 當日,加車村周圍的加頁、黨扭、從開、平引等村寨的人,都要帶著蘆笙匯集到加車村,參加祭祖活動。為什么周圍的村寨都來加車過新米節呢,因為加車村是加榜梯田這一帶苗寨的發源地。先有加車村,后來再有從加車遷出去的其他村。

活動第二項內容是祭“社堂”。社堂位于加車大寨下寨的村委會辦公室前,那里有一塊平整的院壩,是村里平常舉辦活動的場所。院壩的一角,設有兩個土石徹成的石堆,呈圓形,相當于加車村的祭壇,旁邊擺有糯米、肉、酒、香紙燭等祭品,據說這里面住著土地神和祖先的靈魂,

祭“社堂”的重要內容是吹奏蘆笙。隨著各房族人先后抵達,十余支蘆笙隊圍在會場中間齊聲吹奏,雄壯渾厚的蘆笙曲響徹全村,此時,村民們紛紛從自家屋里出來匯集于此,把這里圍了個水泄不通。

蘆笙隊吹的是一種節奏明確、旋律雄勁豪放的曲調。所有吹笙者都非常投入,動作時而左右搖擺,時而跳躍起伏,簡單的旋律似乎可以無限重復。

一個多小時的吹蘆笙祭“社堂”后,加車村的的蘆笙隊抬著祭物沿寨道繼續往上,后面跟著數十支其他各村蘆笙隊和男女老幼,目的地是位于寨子高處的“蘆笙堂”。

所謂蘆笙堂,并非建筑物,而是后山上的一小片楓樹林。楓樹是苗族的祖神樹,或者叫護寨樹,凡有苗寨處,皆有古楓樹。苗族人崇拜自然,深信萬物有靈,所以蘆笙堂也是代表祖先神靈的寄居之處。

加車的蘆笙隊一進入楓樹林,便在在大樹下擺好了祭祀用品,接著由長老燒香敬酒,念念有詞,告慰先祖今年收成豐碩,祈求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人們從四面八方不斷向蘆笙場涌來,使得這前原本不大的場地更加擁擠,一些人不得不站到山坡上觀看。

在山坡上觀望的村民

所有蘆笙隊都入場以后,大家各自圍成一個個圓圈,繼續開始吹奏,霎時間,雷音滾動,上百支蘆笙在樹林里齊鳴,雄壯而洪亮的樂聲幾里外都能聽到。

我期待著過程中能否有一些變化,但沒有,和之前祭社堂吹的旋律差不多,只不過現在吹的更大聲,更用力。

這才知道所謂的蘆笙祭祖,真是一項運動量極大的比拼。各支蘆笙隊,比得是哪一隊吹得更響亮整齊,聲音傳播更遠,為此目的,每個人都拼盡了力氣,鼓起腮幫,奮力吹奏。

蘆笙祭祖之后,是吃長桌宴。苗家人粗曠豪放,來的人多,桌子不夠,就把牛肉和糯米飯擺在地上蹲著吃。之前男人們負責吹蘆笙,現在女人們負責灌酒,最后全體喝得暈暈乎乎,宴席結束后,山路旁躺著不少醉酒的人。

新米節之后,再過七八天,糯稻進入成熟期,大范圍的開鐮收割即將開始,加榜梯田也迎來秋收最忙的時節……

(圖文部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發帖人刪除)

單選

0 條評論
圖片
  • 0

    金幣

  • 108

    主題

  • 0

    回帖

  • 0

    好友

編輯帖子信息

還可以輸入30字符

九月的貴州加榜梯田,稻谷即將成熟,田埂里傳來蘆笙的聲音,當地盛大的傳統節日“新米節”就要開始。這是秋收前的祭祖慶典,也是一場慶賀豐年的狂歡。

加榜梯田是苗族寨子世代耕耘的杰作,根據造型特點被起了不同名字,圖中為“三間房”梯田。本文均為 翁欣 圖

梯田之上

從江到加榜梯田,走的是321國道,很長一段都沿著都柳江邊行駛。兩岸青山對峙,河水清澈碧綠。

過了都柳江上的臘俄大橋,進入重重大山的包圍。接下來是幾十公里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

不知轉了多少個彎,前方終于出現一個帶有“加榜梯田”四個字的木質門樓,穿過門樓,意味著進入梯田的范圍。

盡管花了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才從縣城來到加榜梯田,但一切車馬勞頓都值得。窗外不時出現波瀾壯闊的梯田群,車上的人紛紛發出驚嘆,司機索性把車停在路邊讓大家下來拍照。這里是加榜梯田入口處的黨扭村。

雖然已在網上看過照片,眼前的壯美景象還是讓我感到震撼。從公路邊放眼望去,腳下的田野如畫布一樣在天地間展開。此時正值秋高氣爽的九月,層層疊疊的梯田像金黃的色塊,依山勢層級而下,連綿不絕至深谷,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發光,古樸的吊腳樓散落其間。

位于月亮山腹地的加榜梯田海拔800多米,過去一直都很閉塞。手頭舊版的《Lonely Planet:貴州》就根本沒有介紹,近年來公路修通后,這里才引起外界關注。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來加榜拍攝稻田豐收,這里開始逐漸為世人所知。

比起云南的元陽梯田、廣西的龍脊梯田,貴州的加榜梯田至今依舊是一個“非著名梯田”。因為距離最近的縣城路途遙遠,山路崎嶇,來這里的大多數是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

稻谷并不是梯田里唯一收獲,還有稻香魚。

梯田總面積近萬畝,并非單指某一處,主要由黨扭、加頁和加車(jū)三個苗寨和連綿十余公里的梯田群組成。因為都屬于加榜鄉,所以也統稱加榜梯田。

來過多次的攝影師說,加榜梯田的景觀主要分布在黨扭村至加榜鄉的公路沿線,喜歡徒步的可以走路進去,這樣能更好地欣賞梯田風光。于是,我背起行李決定下車徒步。

從黨扭村到景區核心位置的加車村,不到7公里,腳下是新鋪的柏油路。山路和梯田連成一體,行走在綿延不絕的梯田里,每轉一個彎,都有不同的景色。這里僅僅剛開始。

加榜鄉的村公路本身就是一條景觀大道。這要感謝修路師傅,他們當初決定不挖山鉆洞,而是沿著山體繞行,就是為了保護梯田景觀。

梯田是苗族寨子世代耕耘的杰作,隨山勢地形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線條。地形地貌決定了這里無法形成大面積的耕田,多數田只能種上一兩行水稻,呈飄帶狀,被當地人稱為腰帶田,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畝。還有些大小不一的碎塊田,根據造型特點被起了不同名字。

因為有當地人的指引,我們一路行走,得以看到了不同風貌的的梯田。有的梯田造型像一把彎彎地鐮刀,所以叫“鐮刀梯田”、還有“螺絲梯田”、“葫蘆田”等等。有一處梯田中央正好有三戶農家,當地人就稱其為“三間房梯田”。

九月金秋時節,稻谷逐漸成熟,由于品種的不同,有的已經可以收割,有的稍帶些綠意。梯田里有人正在收割水稻,路邊有人翻曬著剛打下來的稻谷。村民們非常友善好客,主動對我們微笑。他們介紹,大范圍的收割在新米節之后才會開始,一直要收割到九月底。

新米節是這里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稻谷即將收割的前幾天舉辦,今年的時間定在9月6日。

在和當地人的聊天中得知,這片梯田里種植的主要為糯稻(糯米)與秈稻(普通大米),正在收割和收割完的都是秈稻,收割得遲的,都是糯禾。因為它的生長周期長,較之雜交水稻要晚半個月左右。

9月,少量的雜交水稻已經開始收割。

苗民對水稻種植有自己的理念。雖然糯米的產量只有雜交稻的一半,但當地人還是更喜歡種植糯稻,按他們的話來說,因為祖先吃的是糯米,所以必須得種下去。

據我所知,苗族所有的祭祖儀式都需要供糯米,普通大米則被禁止。在他們眼里,糯米比普通大米更不可替代,糯米既可以用來待客、送禮,也可以釀酒。

糯稻并不是村民們唯一的收獲,水田里還養著鯉魚。走在田埂邊,不時能聽到魚兒驚動的聲音。《舌尖上的中國—我們的田野》那一集,開篇用了近十分鐘的篇幅介紹加榜鄉的苗民沿襲傳統的農耕方式,在梯田里收獲稻谷、捕捉稻香魚、放養鴨子的場景。

這種稻魚鴨共作的古老體系,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新米節的由來

我們在黃昏之前趕到了加車村。加車村是加榜梯田內最大的苗族村寨,這里生活著兩百多戶人家,是景區里的最佳落腳點。

被公路一分為二的加車村,公路下梯田里的老寨,基本保留了當初的面貌,原汁原味的苗族吊腳樓建筑。因為旅游發展,老寨的上面現在又建了新寨,住宿吃飯主要集中于此。

主街不長,二三百米,道路兩邊布滿了當地村民開設的餐館和客棧,這里是加榜梯田的商業中心,旅游業正在這里快速發展生根。

節日前的加車村熱鬧非凡,村民們忙著洗菜、切肉、蒸糯米飯。明天是新米節,周圍村寨的人都會過來,村民需提前準備好豐盛的菜肴,同時還要給游客炒菜做飯,忙得停不下來。

加車村的旅游開發只是近年來的事。早幾年前,村民還想不明白,為什么村里的年輕人都跑出去打工,而城市人卻不遠千里跑來這個山溝溝看風景。他們還告訴游客,“你們大概被騙了。”

坐落在半山腰的加車村老寨基本保存了原貌

2009年,一些攝影師拍攝的梯田照片開始在網絡上傳播,引起反響后,政府加大對加榜鄉的建設。2013年,一條漂亮的柏油公路穿寨而過,旅游大巴開始出入村寨,帶來一撥撥遠道而來的游客,加榜鄉進入大眾旅游時代。

現在,沒有人再對游客說“這里沒什么好看”,不管是否理解,村民們已經接受游客認為的“這里不同尋常“。如今,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家的木屋改造成客棧和商店。

入秋是加榜梯田的旅游高峰,因為即將到來的新米節,大街兩旁的農戶家里,住滿了各處來的攝影愛好者。

我下榻的客棧老板姓梁,本地人,從縣里退休之后,回鄉經營一家名叫“攝影之家”的旅館,主要接待驢友和攝友。他告訴我,自己是最早在村里開設客棧的人,客棧走廊的墻上,掛著他本人的攝影作品,多為梯田的四季風光。

“加榜梯田一年四季都很美,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風景”,老梁對我說。“除了九月豐收季,稻田里一片金黃。四、五月是梯田注水的時節,注水后的梯田如一面面鏡子,反射出銀白色的光芒。”

“冬天會下雪,白雪覆蓋了梯田,白茫茫的一片”。

冬天有人來嗎?我問。“沒有,冬天下雪的話會封路。加榜的雪景只有當地人能看到。”

晚上,我和其他人一起在客棧吃飯的時候,聽到外面不時傳來鞭炮和吹蘆笙的聲音。老梁說,明天新米節的主要內容是吹蘆笙祭祖,村民們正忙著練習,為即將到來的蘆笙賽熱身。

為新米節換上盛裝

席間有人問,什么是新米節?老梁向大家介紹,新米節其實和豐收節、吃新節差不多的意思,就是為又能吃上新稻米而慶祝。過節當日,村里大擺宴席,年輕人吹起蘆笙,周邊村寨的蘆笙隊也會趕來過節。

問及“新米節”的由來,老人介紹說,加車村的祖先在明朝中期為避戰亂四處遷移,帶領族人來到月亮山一帶,發現這里草木繁茂、水源豐富,便決定在此安家落戶,并開始挖山造田,種植水稻,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留給了后人那么多的梯田……

苗家人崇敬祖先,所以“新米節 " 一方面是對即將到來的豐收表示慶賀,另一方面也是告慰祖先,糧食獲得豐收,請其放心。

對于加車的村民來說,新米節是僅次于春節的重要節日。加車村的年輕人基本都在外打工,但新米節這天是一定要趕回來過的。

蘆笙祭祖

第二天一早,我沿著村里的小路往寨子高處走去,到了山頂的觀景亭,發現視野開闊,整片梯田盡收眼底。此時,山谷里的云霧尚未完全散去,梯田在清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層次分明,它們從山頂自上而下層層展開,從最高到最低,有好幾百米落差。

一陣悠揚的蘆笙曲傳來。遠處公路邊是加車村的蘆笙隊,好幾十人排成隊列,正緩緩向村外的稻田里走去。新米節即將開場。

我從老梁處了解到,新米節分三部分。首先,本寨蘆笙隊在梯田里吹蘆笙慶賀五谷豐收。然后,迎接其他村寨的蘆笙隊進村,舉行祭“社堂”活動。最后是所有人去寨子高處的蘆笙堂祭祖。

蘆笙是苗族的主要吹奏樂器,所謂“苗不離笙”,民間也有“蘆笙不響,五谷不長”的說法。

金黃色的稻田里,加車村的青年們個個手執蘆笙,齊聲吹奏,邊吹邊擺動身體,曲調悠揚婉轉,笙曲響徹田野上空。在田間吹奏是為了感謝天地,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蘆笙比賽中忘我的人們

“新米節” 當日,加車村周圍的加頁、黨扭、從開、平引等村寨的人,都要帶著蘆笙匯集到加車村,參加祭祖活動。為什么周圍的村寨都來加車過新米節呢,因為加車村是加榜梯田這一帶苗寨的發源地。先有加車村,后來再有從加車遷出去的其他村。

活動第二項內容是祭“社堂”。社堂位于加車大寨下寨的村委會辦公室前,那里有一塊平整的院壩,是村里平常舉辦活動的場所。院壩的一角,設有兩個土石徹成的石堆,呈圓形,相當于加車村的祭壇,旁邊擺有糯米、肉、酒、香紙燭等祭品,據說這里面住著土地神和祖先的靈魂,

祭“社堂”的重要內容是吹奏蘆笙。隨著各房族人先后抵達,十余支蘆笙隊圍在會場中間齊聲吹奏,雄壯渾厚的蘆笙曲響徹全村,此時,村民們紛紛從自家屋里出來匯集于此,把這里圍了個水泄不通。

蘆笙隊吹的是一種節奏明確、旋律雄勁豪放的曲調。所有吹笙者都非常投入,動作時而左右搖擺,時而跳躍起伏,簡單的旋律似乎可以無限重復。

一個多小時的吹蘆笙祭“社堂”后,加車村的的蘆笙隊抬著祭物沿寨道繼續往上,后面跟著數十支其他各村蘆笙隊和男女老幼,目的地是位于寨子高處的“蘆笙堂”。

所謂蘆笙堂,并非建筑物,而是后山上的一小片楓樹林。楓樹是苗族的祖神樹,或者叫護寨樹,凡有苗寨處,皆有古楓樹。苗族人崇拜自然,深信萬物有靈,所以蘆笙堂也是代表祖先神靈的寄居之處。

加車的蘆笙隊一進入楓樹林,便在在大樹下擺好了祭祀用品,接著由長老燒香敬酒,念念有詞,告慰先祖今年收成豐碩,祈求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人們從四面八方不斷向蘆笙場涌來,使得這前原本不大的場地更加擁擠,一些人不得不站到山坡上觀看。

在山坡上觀望的村民

所有蘆笙隊都入場以后,大家各自圍成一個個圓圈,繼續開始吹奏,霎時間,雷音滾動,上百支蘆笙在樹林里齊鳴,雄壯而洪亮的樂聲幾里外都能聽到。

我期待著過程中能否有一些變化,但沒有,和之前祭社堂吹的旋律差不多,只不過現在吹的更大聲,更用力。

這才知道所謂的蘆笙祭祖,真是一項運動量極大的比拼。各支蘆笙隊,比得是哪一隊吹得更響亮整齊,聲音傳播更遠,為此目的,每個人都拼盡了力氣,鼓起腮幫,奮力吹奏。

蘆笙祭祖之后,是吃長桌宴。苗家人粗曠豪放,來的人多,桌子不夠,就把牛肉和糯米飯擺在地上蹲著吃。之前男人們負責吹蘆笙,現在女人們負責灌酒,最后全體喝得暈暈乎乎,宴席結束后,山路旁躺著不少醉酒的人。

新米節之后,再過七八天,糯稻進入成熟期,大范圍的開鐮收割即將開始,加榜梯田也迎來秋收最忙的時節……

(圖文部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發帖人刪除)

提交
填寫資料
圖片 確定
注冊
驗證碼
手機修改
驗證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越西县| 同德县| 治多县| 柳江县| 遂川县| 峨山| 巴塘县| 赣州市| 泊头市| 乐至县| 扬中市| 永寿县| 绍兴县| 宜君县| 武夷山市| 左权县| 宜都市| 大兴区| 淮阳县| 昭苏县| 福安市| 昂仁县| 襄汾县| 内乡县| 贵阳市| 秦皇岛市| 新郑市| 巧家县| 平定县| 平舆县| 沾益县| 怀安县| 柘荣县| 民权县| 旺苍县| 丰原市| 秦皇岛市| 长泰县| 梅州市|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