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不回家?近半數網友選擇“反向春運”
- 車型:
- 分類:
- 裸車價: 萬元
- 購于:
- 油耗: L/100km
- 購車地點: -
- 當前里程: 公里
- 養車費用: 元/月
- 綜合評分:
滿意:
不滿意: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曾是一代人的口頭禪。過去,無數在大城市“漂”著的人,總會在春節前齊刷刷趕回家鄉過年,擠滿一趟趟超載的列車,留下一座座空空的城市。
資料圖片
如今,春節團聚依舊,但“回家過年”的傳統正在發生著變化。南都旅游指數團隊聯合南都NDX實驗室“熱點站站隊”,以“今年過年,你會選擇‘反向春運’嗎?”為主題發起在線互動投票,超過2000名網友參與話題討論,近半數參與者表示今年春節不返鄉,將會選擇“反向春運”,超6成網友表示春節期間有出游計劃。
告別“一票難求”的窘境
距離今年的春節還有十多天,春運大潮已率先掀起,返鄉“一票難求”。在本次調查中,有近半數網友選擇“反向春運”,告別“一票難求”的窘境,計劃將家人、親人接到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過年,游覽城市風光,感受都市年味。
“反向春運”是近年來的一股潮流。新華社發
而在沒有選擇反向春運的群體中,也有網友表示自己也考慮過接父母過來過年,但父母難以接受。網友琴臺醉留言表示,“票太難買了,真的不想再跑了,父母不用請假,時間可以自己掌握,哪天來都行”。
返鄉過年,“購票難”一直是一大阻礙。2019年12月18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公布《關于全力做好2020年春運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推行回空方向列車票價優惠措施,鼓勵“反向春運”。用火車票打折的方式引導人們在春運期間錯峰出行,這對政府部門來說還是頭一回。
相比之下,春運機票的“反向春運”其實每年都在上演。記者瀏覽各大訂票平臺發現,特惠機票基本以熱門旅游線路為主,尤其是從東部沿海城市飛往中西部地區的航班票價折扣較大。機票價格走勢數據顯示,春節(1月25日)前,鄭州飛上海的機票不含稅費經濟艙最低票價一直在200元左右,而鄭州到上海的高鐵二等座車票的價格為447元,也就是在節前從鄭州到上海,坐飛機比高鐵還便宜。而春節過后,上海飛鄭州的機票不含稅費經濟艙票價最低僅為344元,算上機建燃油費還是比坐高鐵便宜。
享受更加省心的春節
事實上,對于返鄉游子而言,順利買到票也僅僅剛過第一關。如何整理輕便行李、準備禮物紅包、跨過人山人海、沖上擁擠列車、買好回程車/機票……擺在眼前的一道道難關,都是對心靈與體力的雙重考驗。
調查數據顯示,參與本次站隊話題的群體集中在70后、80后與90后。其中,參與人數最多的是80后,占據37.2%;90后緊跟其后,占30.2%;70后占比較少,僅占18.6%。來廣州工作生活超20年的李先生一家,和家鄉親戚的聯系雖然不多,但幾乎年年都選擇回老家過春節。在他看來,回老家過年是一種儀式感,“但是消費相對也比較高,主要開銷在往返交通和人情往來”。
與更側重經濟因素考量的70后相比,80后、90后選擇“反向春運”,把爸媽接到自己身邊,或是組織家庭旅游過年的理由五花八門,十分豐富,充滿了這個時代的印記。
“比如可以逃避相親”,作為一名大齡單身女青年,小林最頭疼的事莫過于過年時被迫參與尷尬的相親節目。今年春節,她向爸媽發出了來深圳過年順便旅游的邀請,“正在努力說服爸媽來深圳游玩,特別熱鬧”。
相比之下,即將組建小家庭的斯斯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我和男朋友約定好了,結婚后接父母來廣州過年”。斯斯和男朋友的老家相隔太遠,春節去誰家過年的爭論難以避免,索性提出接雙方父母來廣州過年,也讓老人們感受一下大城市的年味。
體驗大城市的另類年味
在關于“是否回老家過年”的爭論中,“年味”成了關鍵詞。網友小闞一句“還是回家有年味兒呀”,引發不少受訪者共鳴。家鄉有家人、親人,有傳統習俗,不一定很美,但總是很熱鬧。實際上,隨著國家對傳統年文化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春節民俗正被重拾,并在大城市得到了新的展示方式。
廣州每年春節期間都會舉行豐富慶典活動。新華社發
在本次調查中,超9成受訪者表示春節出游會選擇自由行,交通方式以自駕、高鐵為主。輕松休閑的周邊游受到青睞,34.9%的受訪者表示將會選擇省內城市作為春節出游目的地。廣州春節旅游熱度持續高漲,數據顯示,約2成受訪者表示廣州是其最感興趣的春節旅游目的地。在攜程、馬蜂窩旅游網、驢媽媽旅游網等相繼發布的春節旅游報告中,廣州均位列國內春節旅游熱門目的地。此外,成都、三亞、北京、西安、昆明等年味較濃的城市,也是今年網友春節出游的心儀之選。
春節團聚依舊,但過年的地點、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有家人相伴的地方就是家,傳統的年夜飯、走親戚也不再是人們過年的唯一過節方式,越來越多中國家庭在旅行中感受年味,在城市度過熱鬧喜慶的春節。正如本次話題討論區中的一位網友所說,“借過年尋找溫暖與幸福”。無論是南下避寒,還是北上賞雪,到另一座城市里感受不一樣的春節,體驗不一樣的民俗傳統,真正打動人心的,是旅行中的陪伴,是團聚時的喜悅。
(此文章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采寫:南都記者 曾思燕
單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