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集團之電動汽車在冬天里快樂奔跑起來的“三大口訣”
《科創板日報》(上海,研究員 何律衡)訊,北京時間上周五(11月22日),奧迪中國區總裁伍斯特(Gaby-Luise Wuest)在廣州車展確認,正在與中國第二大電池供應商比亞迪就電池采購進行洽談。
同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 馮思翰釋放了另一個積極信號——集團目前正在中國市場進行相關資質的認證,希望通過與多家電池供應商達成合作的“歐洲模式”,解決中國市場的電池供應問題,“包括通過資本合作的方式”。
無獨有偶,另一歐洲汽車巨頭寶馬21日宣布,追加對國內動力電池寧德時代的采購,金額從40億歐元提高至7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67億元)。后者次日股價逆勢大漲4.34%。
消息提振的不僅僅是股價,還有市場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信心。在增速換擋的大背景下,海外增量市場能否接力國內補貼政策,賦予產業鏈新的增長動力,已成為當下市場的關注焦點。
減排成歐洲各國共識 汽車電動化需求迫切
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日表示,計劃2021-2025年將電動車補貼提高50%,其中插電混動車型補貼金額由0.3萬歐提升至0.45萬歐元,價格高于4萬歐的電動車,補貼增加至 0.5萬歐;要求2030年前建成100萬個電動車充電站及 1000 萬輛電動車保有量。
與此同時,德國嚴控機動車排放標準,規定2020 年1月1日起,95%的歐盟乘用車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過 95g;2021年,所有車輛必須達到此標準,每超過1g將被罰95歐元。
近年來,碳排放成為了歐洲各國政府無法避開的議題。去年12月,歐盟提出,計劃到2030年,汽車和貨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21年減少37.5%和31%。在此之前,歐盟已提出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減少40%。

除了德國,法國、英國、瑞典、挪威、波蘭和匈牙利等國家也在積極推進減少運輸排放,推出扶持新能源汽車行業政策。國都證券分析認為,歐洲各國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背后,相關產業鏈將迎來新一輪投資機會。
大眾MEB首款車下線 電動化進程迎關鍵節點
大眾汽車此次尋求與電池供應商合作并非沒有預兆。
早在2017年,大眾汽車正式提出電動化戰略“Roadmap E”,要求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并在此后持續推進電動化進程,打造純電動車開發平臺MEB。
歷時兩年的準備和調整,大眾汽車本月迎來電動化進程關鍵節點:
月初,MEB平臺開發的首款車ID.3下線,預定于2020年交付使用,開啟歐洲汽車全面電動化的序幕。東北證券分析稱,國產后該車的定位與電動版高爾夫類似,將是一款“走量”的車型。可以預料的是,量產后,隨之而來的將是大量動力電池的配套需求。
月中,大眾還提出電動化戰略相關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球電動化率20%以上。其他已經提出的計劃還包括:明年投資超過40億歐元(44億美元),2025年推出80款新能源汽車,涵蓋所有車型,到2028年在全球交付2200萬輛純電動汽車,其中一半以上在中國生產……
與此同時,大眾汽車的“老對手”也不甘示弱。奔馳所屬戴姆勒集團提出“Ambition 2019”計劃:到2022年歐洲工廠實現碳中和,2030年電動車銷量占據總銷量一半以上,2038年實現“碳中和”,比大眾的目標整整快了12年。
車企密集推出電動車型 電池企業或提前擴產
盡管今年國內電動車銷量較為低迷,但多家機構均對產業未來趨勢給予積極展望。
財通證券指出,2019年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增速換擋、結構調整期,動力電池裝機量約66GWh,預計增17.85%。但是市場結構出現分化,龍頭企業的市占率進一步提升;企業出海,搶占外資份額。
產業中長期前景仍然光明,因市場導入基本完成,國產特斯拉和大眾、通用等合資電動車紛紛上市,且主要是A級和以上車型,市場接受度大為提升。滲透率大于10%臨界值時,電動車會迎來快速增長,類似于智能手機前期。
今年新能源車銷量預期會在120萬,明年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僅新增特斯拉8萬輛和大眾MEB平臺15萬輛,整體銷量會達到150萬輛。
東吳證券認為,ID.3正式下線,將提升市場對于大眾MEB平臺的認知,未來2年大眾、特斯拉、奔馳等有近50款全新電動車型上市,海外爆款值得期待。電動車明年銷量和政策均為大年,重點推薦布局全球龍頭,包括海外營收占比較高的中游龍頭,以及優質上游資源(鋰和鈷)。
對于海外的汽車電動化浪潮,華西證券分析認為,現有動力電池有效產能不足,動力電池企業需提前擴產達到配套能力門檻,以期獲得主機廠供應商資格:目前歐洲動力電池中長期產能規劃 CATL/100GWh、LG化學/70GWh、三星SKI/7.5GWh、Northvolt/32GWh。為獲得各大主機廠供應商資格,電池企業需具備配套相應產能能力。結合主機廠車型規劃節點,未來2-3年為海外鋰電池產能擴產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