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汽車產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談民強與技術人員探討智慧汽車應用前景 周惠明/攝
■談民強接受記者采訪,暢談為全國兩會準備的建議 記者 周惠明/攝
■記者 周惠明 特約記者 高旭
2022年全國兩會臨近,全國人大代表、東風公司副總工程師、公司技術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談民強愈加忙碌。2月28日,他早早來到辦公室,整理即將帶上“兩會”的建議。厚厚的一沓A4紙上,寫滿對國家智慧交通和汽車行業發展的深度思考。
作為來自汽車領域的專家,過去一年來,談民強借助參加行業會議和走訪調研的機會,聚焦國家“雙碳”發展戰略,和新能源、智能網聯兩大賽道,深入了解產業發展現狀,思考未來發展方向。今年“兩會”,談民強準備了5項建議,其中4項都與汽車智能網聯發展息息相關,既有對智慧城市的進一步思考,也有對智能汽車信息安全問題的風險預判。
深入走訪調研 重點關注“雙碳”戰略
2021年,在與汽車行業代表、整車廠家及原材料供應商的廣泛接觸中,談民強對汽車行業發展全局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其中國家推出的“雙碳”戰略,是他關注的重中之重。
“不僅汽車行業,整個產業鏈,包括上下游供應商,都有‘雙碳’的義務。事實上,去年東風公司提出的‘東方風起’計劃,‘新能源躍遷’和‘智能網聯躍遷’等,都是‘雙碳’戰略下的重要布局。”談民強介紹。
過去一年,汽車行業面臨的不止芯片困局,還有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難題。經大量調研走訪后,談民強認為,破局的關鍵還在于技術布局與資源布局的雙向連通。
“只實現技術布局,卻不掌控資源,未來供應鏈、產業鏈安全就無法保障。”談民強介紹,芯片或關鍵資源缺乏,并不等于沒有這方面技術,而是技術沒有最終落實到資源掌控的角度。
他舉例道,去年一段時間,傳統汽車三元催化器中的重要原材料——鉑、鈀、銠等貴金屬價格漲勢兇猛,對企業經營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恰恰因為有了技術和儲備,東風在這方面的成本就能比別人低。
提及“缺芯”問題,談民強認為,未來的“缺芯”,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芯片,二是新能源汽車的電芯,二者在一段時間內都會成為資源短缺的重要方面。“這在東風及行業內都形成了共識,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組織了各種應對專項,東風公司技術中心作為央企東風的研發單元也參與其中。”
2021年,公司技術中心拿下了湖北省科技重大專項,同時也積極爭取到國家發改委專項。計劃通過某幾個關鍵芯片全價值鏈、全過程的自主自研,掌握其規律,再與下游控制器廠家、零部件廠家合作。
“這些廠家通常都是全球性大廠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平等溝通交流,確保資源安全。”談民強說。
國家新能源政策調整后,東風發展方向進一步明確,除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等傳統新能源外,面向未來技術,公司及技術中心在燃料電池、固態電池、輪轂電機,以及未來廢舊資源回收利用等方面都做了相應布局,以支撐未來高質量發展。
準備5項建議 為行業發展建言
基于對國家“雙碳”戰略,和新能源、智能網聯兩大賽道的深入研究,談民強為此次全國兩會準備了5項建議,分別是《關于加強和規范終端工業產品塑料材料回收及再利用的建議》《關于加快健全完善汽車信息安全標法監管體系與防護能力的建議》《基于S-PRT無人駕駛小巴與城市有軌電車融合發展的建議》《城市新區推進基于功能型無人車的無縫化移動服務的建議》和《關于加強智能網聯商用車示范應用的建議》。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談民強將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問題作為重要課題,進行了大量調研,并形成《關于加快健全完善汽車信息安全標法監管體系與防護能力的建議》。
“由于集成了大量攝像頭、雷達、測速儀、導航儀等傳感器,智能汽車必須防范信息安全風險,要從標準法規、監督管理、體系保障以及技術角度本身去加強汽車信息安全。”談民強建議,希望建設國家級汽車信息安全技術創新平臺,聯合開展技術創新與復合型人才培養,服務于汽車數字化轉型發展。
《基于S-PRT無人駕駛小巴與城市有軌電車融合發展的建議》則源于對技術發展和城市交通現狀的綜合考慮。“如果將S-PRT無人駕駛小巴作為當前交通模式的有效補充,能大大提升有軌電車道路的效率和利用率。”談民強說,“我們在這方面已經有所實踐,現在武漢春筍科技園無人駕駛小巴已經示范運營,并準備將該方案推廣到雄安新區。”
此外,在《城市新區推進基于功能型無人車的無縫化移動服務的建議》中,談民強建議在城市新區推進無人微公交、無人快遞配送、無人清潔消殺服務、無人安防巡邏等無縫化移動服務,實現高效的城鎮智能交通系統。
“這些提案與我的工作、技術推進過程,以及市場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進程都是相通的。”談民強說。
認真履職盡責 4年來部分建議已成行業熱點
在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4年中,談民強不僅深研汽車領域,也通過在財政部、法院、檢察院等機構的學習培訓,深入了解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進而了解多個行業的發展,更好履職盡責。雖然專業不同、行業不同,但是這期間他看到“智慧法院”、“應急管理信息系統”等打破信息孤島的實踐,也給了他很多啟發。
“以前是埋頭做技術,埋頭研究專業,但現在要跳出來,看看整個行業的發展態勢,聽聽跨領域的人在想什么,以及他們怎么看待汽車行業下一步的發展。”談民強說。
4年來,談民強平均每年都會形成3到5個建議帶上“兩會”,為行業發聲,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
第一次上“兩會”,談民強將關于發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的相關建議遞了上去,當時并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甚至有代表提出質疑。但三年過去,新能源換電模式已在部分城市悄然興起,建議中談到的換電標準化,也有頭部廠家開始牽頭落地。
“先有想法,然后大家逐步形成共識,現在我們自己的換電也越做越好了,無人駕駛和換電模式示范區已經在好幾個地方推廣,相信以后會越來越普及。”談民強說。
此外,前幾年,談民強提出的關于燃料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發展的建議,后續都成了行業內高熱度話題。近兩年,他逐漸將建議的焦點轉移到智能網聯技術上,“因為新能源領域起步早、投入大,其成熟度已慢慢高于智能化。但是未來,智能化可能是更大的賽道。”
前不久,公司技術中心首批50輛東風風神E70固態電池車在江西交付,打響固態電池商業化應用第一槍,雖然離全固態電池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也如同新能源汽車發展,需一步一個腳印不斷迭代。
同樣令人振奮的是,公司技術中心主導的燃料電池國家專項,也在2021年底被國家科技部通過驗收。“驗收只是一個標志,下一步我們會深研技術,在試驗室內進一步提高其性能,同時,也要將已有項目快速投入市場,檢驗市場對技術的真實需求。”談民強介紹,最近,公司技術中心正聯合相關政府部門探討“漢襄十隨”項目,準備將部分商品推廣到這條示范線,讓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特別是燃料電池汽車真正運行起來。
今年“兩會”結束后,面向 “十四五”汽車領域的高質量發展,談民強計劃到一些新勢力造車企業調研。“現在消費類電子發展迅速,這種研發模式以及商業模式變化,我覺得可以觸類旁通。”談民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