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燈精神今日談】不可磨滅的歷史 追憶4萬“102”人
“102”五七連的“鐵姑娘隊”在抬廠房屋架
“102”職工在漢江中搶運鋼材
“102”職工在黃龍飲水工程現場
“102”三團在施工建設干打壘廠房
建設二汽的102工程指揮部各路大軍從漢江鄧灣碼頭上岸,奔赴二汽建設工地
(郭迪明)1969年9月28日,二汽開始大規模施工建設,二十幾個專業廠基建幾乎同時上馬,一場大兵團作戰的陣地戰、殲滅戰、攻堅戰、大會戰、支前戰,在秦巴山脈、漢水谷地拉開了帷幕。
承擔二汽基建任務的是“建筑工程部一〇二工程指揮部”(以下簡稱“102”)?!?02”工程指揮部和各工程團兩級領導,大多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參加革命的指戰員,到十堰時大多50歲左右;生產技術工人骨干主要是參加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軍人,到十堰時大多40出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管理人員大多是建國初期的大中專畢業生,到十堰時大多30多歲;新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都是20出頭,血氣方剛,志在四方,滿腔熱血,決心在二汽建設中接受鍛煉和考驗。二汽建設初期,“102”共有職工4萬多人。
從1969年至1981年,“102”共完成二汽工業與民用建筑總面積240多萬平米,完成建安產值11.3億元,安裝生產線560條、自動線117條,并承建了為二汽配套的東風輪胎廠,以及二汽廠區鐵路、公路、橋梁、防洪、水庫、供水、供電以及城市建設配套工程,其建設規模在全國三線建設中首屈一指。
二汽是怎樣建設起來的,讓我們打開塵封的記憶,看一看半個世紀前二汽建設那熱火朝天的場景。
堅守陣地戰 深山溝里擺戰場
二汽建設分為四大片,東部為茅箭底盤片,西部為花果發動機片,中部為張灣總裝沖壓片,中部偏西為紅衛后方生產片,北部還有東風輪胎廠。片內各廠比較集中,各片之間適當分散。
“102”各工程團與二汽專業廠同步啟用“五七”(“武器”的諧音)代號,每一個工程團都有代號,如:第一工程團稱為五七一團,第二工程團為五七二團,第三工程團稱為五七三團,以此類推。按照分片分區、有利生產、方便工作的原則,“102”工程指揮部對下屬單位按區域和專業廠位置進行陣地式布局:一團承擔沖模廠、底盤零件廠、鋼板彈簧廠、水箱廠、標準件廠等工業建筑施工任務;二團承擔通用鑄鍛廠、設備修造廠、刃量具廠、動力廠、車身廠、車架廠、總裝配廠等工業建筑施工任務;三團承擔設備制造廠、車輪廠、車箱廠、傳動軸廠等工業建筑施工任務;四團承擔鑄造一廠、發動機廠、化油器廠、軸瓦廠等工業建筑施工任務;五團承擔木材加工廠、車橋廠、鍛造廠等工業建筑施工任務;六團承擔鑄造二廠、機務段、水廠等工業建筑施工任務;七團承擔東風輪胎廠等工業建筑施工任務。各專業團配合施工,土石方團、機運團、安裝團分別承擔道路施工、物資運輸和設備安裝施工任務,各施工陣地熱火朝天,大干快上。
組織殲滅戰 集體沖鋒開路
“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是二汽建廠十四條方針之一。為了爭時間搶速度,各施工陣地擺開戰場甩手大干,首先打響的就是“三通一平”殲滅戰,為各專業廠建設通路、通電、通水和場地平整。
建設二汽初期,十堰連通外界的只有一條抗戰時期留下來的老白公路,大量的設備和物資難以運輸。為了解決運輸難題,指揮部決定建造一條二汽鐵路專用線,中間要穿過一座山,打通一條鐵路隧道。指揮部把建設這條長618米的龔家溝隧道的任務交給了土石方團。土石方團集中精銳力量,克服時間緊、地質條件復雜、設備落后等一系列難題,從東西兩邊同時開挖,提前四個月完成了任務,為二汽鐵路建設打通了關鍵節點。
因二汽建設物資運輸需要,要對鄧灣碼頭進行擴建,需在鄧灣碼頭搬掉半座山頭。為了早日完成施工任務,土石方團采用“洞室爆破”。在鄧灣碼頭裝藥回填時,土石方團全隊出動,從外至內傳遞炸藥。因導洞矮小狹窄,人員無法站立,洞內大多數人都坐在地上接力把炸藥傳到洞室,再進行裝碼和用土回填。導洞空間狹小,隊員們呼吸困難,每班只能維持幾十分鐘就要換人。但最里面的黨員、團員以“換人耽擱時間”為由堅決不肯出來。經過幾十個小時的艱苦奮戰,終于在一聲巨響中圓滿完成了此次任務。
二汽建設高峰時,數百臺鏟運機、推土機日夜穿梭,到處是機器的轟鳴聲,十堰群山沸騰了。夏日,推土機、鏟運機駕駛員赤膊坐在狹窄的駕駛艙,每天幾千次地重復著登、拉、踹高強度動作,有時還要面臨推土機從幾十米高的山上滾落山下,或者掉入河水造成機毀人亡的生死考驗。一位土石方團老工人曾這樣描述:“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工作!”這是對“102”土石方人開路先鋒的真實寫照。
為了把電盡快送到工地,安裝團組織職工肩抬人扛把輸電線和鐵塔運上山。特別是室外高壓輸電支線工程,要在崇山峻嶺、深澗險崖,立起輸電塔、電線桿,拉起粗大的高壓線。既沒有機械運輸工具,又沒有機械提升工具,幾噸重的電線桿和幾十噸上百噸的金屬塔件,完全靠人工靠集體的力量,像螞蟻搬家一步一步搬上山去。那艱難危險的場面驚心動魄,讓人難以置信,然而工程提前完成了,為二汽建設大干快上創造了條件。
為了解決施工用水問題,各單位在暫時沒有自來水的情況下,在工地旁挖水井,在小河旁架起水泵,解決施工用水問題。各土建工程團組織自己的殲滅戰,分清主次,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組織戰役,把大慶人“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作風貫穿二汽建設始終。
發動攻堅戰 破解難題創奇跡
作為國家主力施工隊伍,“102”工程指揮部的機械裝備當時在國內是先進的,但是進入二汽建設工地后,則不能適應大山溝施工需要,最為突出的就是運輸設備和吊裝設備不能滿足生產需要。
機運團不等不靠,自己動手制造吊裝運輸設備。二汽建廠初期,各專業廠全線開工,承擔廠房上部結構吊裝的履帶吊車轉運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難題。在沒有吊車轉運專用平板拖車的情況下,幾十噸重的履帶吊車只能以每小時幾公里的速度,從一個工地“爬”往另一個工地?!?02”工程指揮部把建造平板拖車的重任交給了機運團。在全團能工巧匠的配合下,上百人晝夜奮戰在工棚里,發揚“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機械加工和人工掄大錘一起上,十幾天的時間,硬是制造出兩臺當時在國內技術、質量均屬上乘的60噸平板拖車,一舉突破了制約二汽建設的一個瓶頸。
施工高峰期吊車不夠用,現有吊車噸位達不到,就自制土吊車,用土拔桿吊裝。在十堰城區,隨處可見橫架在馬路上的二汽專用鐵路橋,都是機運團采用“龍門吊預架橋梁吊裝法”“便道橫移法”等創新的施工方法,以履帶吊車和土辦法相結合創造的架橋奇跡。
黃龍引水工程,是二汽供水干線工程,重點解決二汽工業與生活用水,也是十堰地區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流之一。引水工程于1972年7月動工,土建施工、水管預制、鋪設安裝由“102”工程指揮部承擔,共調集五個工程團(后為局屬公司)、十一個工程處,以及兩個公社、九個生產隊的施工和支援力量,60多臺挖土機、推土機等大型機械,60多部大型運輸車輛,84臺(套)各種水泵參與施工。由于“文革”的干擾,到1973年底才完成1.83公里,1974年在中央治理整頓路線指引下,工程進度不斷加快,一個月挖溝下管1.52公里,大大超過原定550米的月計劃。
在地質復雜的施工現場,當管線鋪設安裝時,每班12人下溝,將混凝土管現場小距離移動,用拖拉機推或拉,再或者用鐵扒犁拉送,如果局部損壞就用環氧樹脂水泥補修。開始每天鋪設安裝25根、125米,后來最快時每天超過47根、235米。1975年4月10日黃龍引水工程勝利完工,全線通水。1977年6月16日,黃龍引水一期工程完成最后從黃龍灘水庫大壩至沉箱取水點管道鋪設工程,全線正式通水。此工程完成后,晝夜可供合格水約14萬立方米,基本解決了二汽生產和職工生活用水問題。
舉行大會戰 搶時間保進度
二汽施工計劃可以說是由一個個“會戰”組成的,每個時間段都有“奮斗目標”——“奮戰一季度,奪取開門紅”,“向五一獻禮”,“戰高溫、奪高產、大戰七、八、九,向國慶獻禮”,“決戰四季度,迎接××年”等,在此類目標鼓動和指引下,全體參戰人員的神經絲毫不敢放松,以“活著干,死了算”的忘我精神,鏖戰在各個建筑施工工地,取得大會戰的一個個“勝利”。
從1973年下半年到1976年下半年,為實現1974年上半年兩噸半越野車生產能力、1975年下半年五噸民用車生產能力、1976年三噸半越野車定型投產,“102”人組織了三大會戰,以保證達到“四點”、“三線”、“兩個面”的目標:“四點”,即完成鑄造一廠、鑄造二廠、鍛造廠、車身廠的土建和安裝項目以及調試攻關項目;“三線”,即完成供水工程(黃龍引水工程)、廠區道路和供氣工程;“兩個面”,即完成全廠工程質量處理和各專業廠廠區的防洪、護坡工程及土石方二次平整。
在這三年中,一邊大量施工,一邊進行大量生產準備,一邊正式投產,工作錯綜復雜,施工任務非常艱巨。由于當時機械設備缺乏,施工條件十分有限,除混凝土攪拌以外,其余的沙子、石子、水泥全靠人工現場搬運。會戰中,每個人都有分派的任務,有推石子的,有推沙子的,有搬水泥的,有推混凝土小車的,干部和工人基本上沒有休息日,加班加點是常事。領導干部身先士卒,老師傅老當益壯,年輕職工不分男女,奮勇爭先,展現了一幅幅聽指揮、打勝仗、不怕苦、不畏難的集體大協作壯觀場面。
兵團式的大會戰是成功的軍事原則,在那個特殊時期,實行軍管方式,組織一個個的大會戰,是二汽建設的“好辦法”。二汽建成是那個年代的一個奇跡,建設過程亦驚心動魄。
發動支前戰 婦女能頂半邊天
在二汽建設的十堰深山溝里,人們經??吹竭@樣一個特殊群體,那就是一大批十幾歲、二十幾歲的“102”姑娘。她們在十幾米甚至更高的廠房上施展高空電焊、電氣設施安裝技藝;她們開“蹦蹦翻斗車”、混凝土攪拌機、卷揚機、發電機,在廠房鋼屋架上刷油漆,與男職工一樣整天一身汗水一身油污。在43廠車間屋面做“防水層”,姑娘們頂著盛夏酷暑和幾百度高溫瀝青的烘烤,50多斤重的油氈靠人工一卷卷扛上房頂,兩個人攤瀝青一個人鋪油氈,一天竟能鋪設68卷。當年土建單位的抹灰工,也大多是十幾歲的姑娘,一手托舉二十多斤重的托灰板,一手用抹子往作業面上抹壓水泥砂漿,一個工作日每人定額幾十個平方米,體力消耗極大。她們中的很多人往往在人多的時候不敢把手亮出來,因為常年的重力托舉使手指變了形,甚至比男同志的手指還粗大。
而五七連“鐵姑娘隊”則是另一個更大的女工群體。在二汽建設工地上,到處活躍著一支支娘子軍,那就是“五七”家屬連。為了彌補施工勞動力不足,并解決職工生活困難,根據毛主席“五七”指示,“102”工程指揮部共組織了三千多人的“五七”家屬連隊伍。她們大多30多歲,或40出頭。102各工程團都有“五七”家屬連裝卸大軍,她們在工地上主要從事磚、瓦、灰、砂、石等建筑材料的裝卸、運輸、施工現場清理、倉庫材料搬運等繁重體力勞動,實行的是“行動軍事化、勞動集體化、思想革命化”管理。
一年四季,酷暑寒冬,二汽各專業廠工地都有她們忙碌的身影,她們不怕臟,不怕累,在那個火熱的年代里,她們的口號是“我們也有一雙手,不能待在家里吃閑飯”。這些“鐵姑娘”大多是一個或幾個孩子的媽媽,她們的丈夫絕大部分是抗美援朝轉業軍人。每天鐵姑娘們背著一把鐵鍬和磚夾子,風里來,雨里去,裝卸的水泥是一百斤一袋,裝車卸車一天下來,不僅累得象個“灰”人,而且手指鉆心地痛。裝卸砂石,勞動強度更大,尤其是帶梭角的毛石,特別難裝卸,只能一鍬一鍬咬緊牙關拼命裝卸,有時還要裝卸鋼材、圓木,每天都是這樣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二汽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們中誕生了黨的九大代表、李鳳英和十一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秦秀蘭。
今天的“102”
1972年12月,二汽建設初具規模形成生產能力,國家建委將“102”工程部指揮部一、二、三團(原北京三建)等約一萬人調回北京,其施工陣地分別交給四、七、六團繼續施工,留下來的三萬余人隊伍改編為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102”這個番號自此走進歷史。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抽調一萬四千人參加天津、塘沽抗震救災和恢復生產建設,這些人1980年10月在天津組建為國家建筑工程總局第六工程局,即中建六局。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則在1984年更名為湖北省工業建筑總公司,1996年更名為湖北省工業建筑總承包集團公司,2006年改制為湖北省工業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湖北工建),現為省屬國有全資企業。
幾十年來,無論“102”人走在天津“十堰里”(102老職工命名的中建六局職工住宅小區),北京三建的老家屬區,還是十堰或襄陽“102大院”,當年那些參加二汽建設的老職工、老同事、老同學及其親屬子女,無不都以當年親身參加或支援二汽建設為傲。
(作者系湖北工建工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