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電動汽車接近10萬輛,委員建議合理布局充電樁,讓電動汽車充電省心跑得更爽
到2020年底,武漢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近10萬輛,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也有10萬個,可是不少電動汽車車主吐槽,電動汽車比燃油車省錢,但并不省心。
在剛閉幕的武漢兩會期間,民盟武漢市委員會遞交的一份集體提案,指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的現狀布局不合理、慢充多、快充少等問題。武漢市政協委員呼吁,科學布局充換電基礎設施,推進商超、醫院、商務樓宇、交通樞紐、旅游景區等公共建筑物停車場的公用充電樁的建設,合理利用居民小區外城市道路路邊臨時停車泊位建設公用充電樁。

慢充多、快充少、分布不均
武漢是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試點重要城市之一,到2020年底,武漢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近10萬輛。民盟武漢市委員會調研發現,現有充電樁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不高。到2020年10月,武漢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為10萬個,車樁比為1:1,但慢充多,快充少,37%的新能源汽車用戶充電需駕駛超過3公里,45%的公共充電場站月服務車輛少于50輛。遠程充換電續航能力建設薄弱,高速公路服務區新能源汽車充換電服務能力嚴重不足。綜合性、多功能新能源充電樁場站嚴重不足。
參與該提案調研的武漢市政協委員、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第三設計院副院長劉銳直言,醫院、學校、商圈、老城區、老舊小區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痛點,由于建設用地奇缺,充電停車缺口大,電力增容難,老城區充電樁建設難度大。
此外,充換電服務信息資源分散,服務平臺還不能互聯互通共享,司機難以及時獲取充電信息。
調研還發現,充換電場站建設周期長,每站樁建設周期平均為70天,社會投資成本高,回收成本周期長,企業投入積極性不高。
部分小區無法安裝充電樁
“原以為比燃油車省事、省錢,誰知道卻不省心。”這兩天,極目新聞記者在武漢街頭隨機采訪,部分車主叫苦不迭。
在二七長江大橋江北停車場某充電站里,正等待愛車充電的劉先生告訴記者,他住在青山建設一路,2019年底買了一輛國產新能源汽車,平時都是在離家1.5公里的一家商場內的充電站充電。但最近半個月以來,該充電站有近一半充電樁無法使用,得排幾個小時才能充上電,眼見著周一上班要用車,不得已只能跨江充電。“一路開過來提心吊膽,就怕斷電停在了大橋上。”劉先生無奈地說。
與劉先生的遭遇類似,胡女士2020年買了一輛進口新能源車,提車后才知道老舊小區里電力不足,無法安裝充電樁。只好去附近一家公共充電站,里面設置有近20個充電樁,每周充兩次基本夠上下班通勤。“花幾十萬趕了回時髦,沒想到這么麻煩。”胡女士說。
網約車司機王師傅向記者表示,新能源車最頭痛的就是“算剩余里程”,有時接單路程太遠,一看跑完后續航可能只有三四十公里,心里就會忐忑不安,“尤其是冬天續航電量掉得特別快,萬一半路上斷電麻煩就大了。“遇上這種情況,我都會放棄接單,找地方先充電。”
有些燃油車占了充電車位
采訪中,不少新能源車主告訴極目新聞記者,自己的車電量已經快用完了,根據導航的指引充電站就在前面,但到后才發現,本該屬于新能源車使用的充電車位被燃油車占了。
在漢口建設大道、京漢大道等主干道上,或多或少的充電車位里,都夾雜著燃油車的身影,有時一共只有兩個充電車位,就被燃油車占了一個。
漢口金橋大道某大型購物商場車輛出入口處設置有30多臺充電樁,1月31日上午10時,極目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其中一個充電位上停著一輛黑色燃油車,在它背后的停車場上,大約還有近百個空余的停車位。來充電的網約車司機李先生說,這種情況自己幾乎每天都會遇上,“特別是周末的時候,商場停車一位難求,經常會有人把燃油車停在這里。”
“我上周在徐東附近接完單,轉了半個多小時都找不到能充電的充電樁。要么已經排滿了,要么就是被燃油車占了,只好停在路邊眼巴巴地等著。”言語中李先生透露出無奈。他想通過媒體呼吁燃油車司機能夠體諒新能源車主的難處,“畢竟我們的需求更加迫切”。
加快建設充換電設施
此次武漢兩會上,民盟武漢市委員會提交了關于加快武漢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建議。提案建議,在十四五規劃中,圍繞建設萬億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快武漢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專項規劃編制,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及物業管理、城市停車等的統籌協調,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換電網絡。
加快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適應新物流、新零售、新商貿發展需求,與1平方公里微生活服務圈、10平方公里范圍內物流配送微站點、大中型物流分撥中心融合發展。劉銳委員說,要推進商超、醫院、商務樓宇、交通樞紐、旅游景區等公共建筑物停車場的公用充電站的建設,合理利用居民小區外城市道路路邊臨時停車泊位建設公用充電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