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工匠】銑工大師劉軍榮
【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他,銑工絕活享譽全國,賽場競技所向披靡。一專多能,硬核實力,圈粉無數。】
(記者 于文欣 通訊員 高良松 攝影 劉鴻飛)從操作一臺老銑床,到現在負責整條生產線,從普通的技能工人到現在的集技術大成者,劉軍榮走過了36個春秋。36年里,劉軍榮被此起彼伏的新技術浪潮不斷淹沒、沖刷、磨洗,但最后他總能逆流而上、勇立潮頭。
如今,已經52歲的他,依然沖鋒在生產的第一線,積極學習,投身解決各類難題。不管走到哪,他總是喜歡多看多聽多想,他是設備生產線上的“定海神針”,有他在的地方,客戶省心,領導放心,同事安心。
現已成為高級技師的劉軍榮,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曾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公司級國家級技能大賽中獲得金獎,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重大獎項。然而不管站的多高,走的多遠,劉軍榮都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即對技術的熱愛與求索、對企業的忠誠與感恩。因為劉軍榮深知,初心不改,方得始終。“與時俱進,不斷突破,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做精做專,成為人人信賴的汽車工匠。”這是劉軍榮工作以來一直不變的信仰。
圓夢就是不斷地負重前行
受父親的影響,劉軍榮從小就對造車充滿的好奇。“小的時候知道父親的工作和汽車相關,做夢都想快快長大,也能去制造汽車。”劉軍榮告訴記者。
1983年9月,16歲的劉軍榮走進東風設備制造廠技校的大門,成為該校銑工專業的第一屆學生,懷揣著對制造汽車的夢想,他下決心要實現自己的造車夢。兩年后走出校門,面對父親可安排工作的“考驗”時,劉軍榮想都沒想,就穿上湛藍的工作服,走上最苦最累的銑工崗位。如負釋重的父親給劉軍榮上了工作以來的第一課,“兒子,好好干!要記住,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干出成績。”
年輕的劉軍榮做什么都透著股積極勁兒,師傅周和平干活時,他湊在最前面,緊盯師傅操作中的每一個要領。自己操作時,留心每一次出現的問題,一定會在下班前虛心向師傅請教,絕不把問題留過夜。就連“青工技能競賽”,初生牛犢的劉軍榮也要參加報名。
“才剛學會走,就要跑?”師傅不解地詢問上班沒多久的劉軍榮。不出所料,連考試要求的零件都沒有加工完成,劉軍榮就灰溜溜地逃離了比賽現場。“成功是需要時間來積累的,如果不付出努力就能收獲成功,那對其他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師傅語重心長地對劉軍榮說。
從那以后,劉軍榮幾乎把八小時外的時間全部利用上了。吃飯的時候,左手翻書,右手吃飯已經是常態。平時工作中有不懂的,看到老師傅們一有空,他就沖上去,虛心地請教,老師傅們知道劉軍榮的用意,也都傾囊相授。
一次劉軍榮和同事交流技術時,一個觀點引起了他的關注,“同樣是加工一個圓球,銑工銑出的圓球永遠是比車工車的圓球要圓。”業內人士都知道,銑工主要是對平面零件進行加工,而用銑床銑一個圓球,這在當時來講,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出于好奇,也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劉軍榮心中萌生出要驗證這個說法的念頭。
利用下班的時間,劉軍榮站在機床前反復試驗。當大家都知道他的用意時,都表示很驚訝。“這太難了,我上了一輩子的班,都沒見人成功過。”同事路過劉軍榮身邊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每當這是,他都用微笑回應。
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后,劉軍榮終于通過自制銑刀,改變銑床主軸的角度,銑削出了一個球面及它的內球面。在東風公司舉辦的“職工絕技絕活表演”活動中,劉軍榮“銑削帶柄圓球及內球面”的加工技術成為活動中最大的亮點。他一邊演示,在場的公司領導一邊贊不絕口。
有了金剛鉆的劉軍榮,又相繼在各項技能比賽中所向披靡,成為了小有名氣的能工巧匠。這時,車間開始引進數控銑床,當其他同事退縮不想學習的時候,劉軍榮本著對技術的癡迷、執著和孜孜以求,又踏上了求知的路。
面對都是第一次接觸的新設備,劉軍榮購買了很多銑工、數控銑等方面的書籍,回廠后根據自己車間的產品,學習編程。面對其他同事的不解,劉軍榮總是說:“沒有摸過的機床或者沒有學習過的操作,我都愿意去學習。”后來劉軍榮又通過自學取得了車工、磨工、鉗工、電氣焊等多項技術的操作資格,成為了一個技術多面手。
工作多年,劉軍榮一直在用實際行動圓自己當初的造成夢。過硬的本領,建立了強大的技術自信,這些都為他如今擔當重任打牢了基礎,賦予了他當仁不讓的底氣。“作為一個技能工人,別人不會干的設備我能干,別人不會干的事情,我能做。”劉軍榮很自豪。
扎根一線“改”掉抱怨、“改”出效益
2007年4月,東風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把劉軍榮所在的班組正式命名為“劉軍榮班”。2008年,劉軍榮開始在新領域挑戰自我,嘗試帶項目,負責幫助業務廠家安裝、調試生產設備。2013年,劉軍榮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
“老劉干起活來真拼命,而且考慮周到。一些不歸我們負責的活,他都能提前為別人考慮到。”跟劉軍榮共事快20年的彭朝暉說。自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以來,劉軍榮帶頭做現場改善創新工作,降低員工勞動強度;致力于培育員工技能,擴大輻射范圍。
“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進入了一個好的企業,從事了一個好的行當。單位給了我這么多資源,我理所應當好好利用,才對得起我的使命。”劉軍榮如是說。
一個項目至少一個改善,這是劉軍榮對自己的嚴苛要求。作為項目經理,負責好現場安裝調配的調度就已經很難了,劉軍榮還會細心觀察每個崗位上員工的工作狀態。
2018年初,在車間的裝配現場,劉軍榮看見一個裝配工裝配完抓手后,蹲在地上遲遲不起身,他走上前去詢問:“是不是哪里不舒服,需要安排休息嗎?”面對前來的關心,裝配工說出了困擾他多年的問題,“安裝這個抓手需要蹲在地上,裝配時間一長,腿都麻了,根本沒辦法起身。”通過對話,劉軍榮了解到,每次安裝這類抓手,線上的同事們都有腿部發麻,站不起來的經歷,時間一長,大家也只能被動適應。
事后,劉軍榮又在現場轉了幾圈,發現當前作業不僅操作難度大,也不安全,容易發生翻倒。當時,他就想如果把抓手安裝的高度調試在一個舒適的作業位置上,是不是可以大大降低裝配工的勞動強度,從而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裝配的過程中。
從裝配現場回來后,劉軍榮第一時間就在工作室召開改善會議,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抓手裝配裝運過程中作業難、檢測難的問題。很快,一個簡易的抓手放置臺應運而生。一向嚴謹的劉軍榮在裝配現場再次觀察抓手裝配崗位操作,發現簡易的抓手放置臺雖然減輕了裝配工搬運的負擔,但是在配管配線以及檢測時,工人仍然需要來回旋轉。
又經過幾輪修改,克服重重困難,兩個月后由劉軍榮創新小組設計、加工、裝配的抓手放置臺問世了。“這個裝置可真實用,不僅腿不會麻了,節省了時間還提高了工作效率!”當初那個蹲在地上需要緩解的裝配工第一個使用了這個裝置,并給出了滿意的回復。這項改善發明也因此獲得了東風有限的創新改善二等獎。
工作的腳步不能停,精神氣也不能松懈。同年,在神龍R83項目中,劉軍榮發現裝配現場工人們在安裝寶塔式接頭的管子時,不僅效率提不起來,成本損耗也很大。
“太難對接了,一開始還好,干一段時間后手就沒什么力氣了。”“需要插長管子的時候,很容易插歪,又不得不重新接,這樣成本太高了。”……負責這一工序的同事,紛紛抱怨。
如何降本增效,成了劉軍榮心中的一個結。他帶頭成立課題小組,通過成員們集思廣益和一輪輪的改善,傳統的手動安裝改進為氣動插管。通過氣缸推進,大大節省了安裝的力度;使用的磁力管接頭也能夠適用大小不同的管子;適用壓頭的數量增加后,工作更加合理。以往安裝一個插管需要45秒,現在只需要10秒就能完成操作,改善后的氣動插管器不僅降低了作業負荷,還提升了作業效率。
雖然劉軍榮和他的工作室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如今的他依然立足于現場,不斷地觀察,像年輕人一樣學習新知識、新工藝。
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學習力
今年1月,劉軍榮從武漢出差回來,走在廠區,日本專家三星留雄熱情地與他打招呼。“回來了?好久不見啊!”簡單的寒暄過后,劉軍榮便將話題轉到新年員工培訓上。“我想今年員工機器人操作技能培訓也該抓緊開始了,咱們商量一下。”過去一年的時間里,由劉軍榮提出的機器人操作培訓,共為東風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培養了12名機器人操作人才。
2018年年底,劉軍榮帶領著5人的團隊出差海外,承擔起為期兩個月的巴西雷諾項目,主要負責和拼M5工位。這是一條焊裝主線,時間緊,任務重,從小年開始,劉軍榮和團隊便駐守在海外。“既然已經知道回國過年無望了,那我們不如把心思都花在工作上。正好和一起做項目的日本團隊比一下,看看誰更厲害。”劉軍榮安慰起在外過年的團隊,同時也是在給自己鼓氣。也正是這次海外過年的機會,激發了劉軍榮日后加強員工技能培訓的念頭。
在完成項目的兩個月時間里,劉軍榮一邊按照客戶要求嚴謹地推進項目,一邊細心地觀察日方裝配工人的日常,看看有什么可以學到的地方。在裝配現場,項目團隊每次使用機器人抓手完成零件裝配步驟時,要么是劉軍榮一人完成,要么就得求助日方的支援。多次求助后,劉軍榮發現無論是技能水平、工具使用、機器人試校還是線體設置和自動化調試,都是日方派出工人的必備技能。相比之下,自己的團隊就顯得不占優勢。
巴西雷諾項目一結束,劉軍榮就向廠里匯報了自己這兩個月的所見所聞所感,提出在每年的焊裝鉗工智能競賽中增加機器人操作的技能考試,并安排日本專家在考試前對參賽人員進行培訓。“劉大師都50多歲了,還在學習機器人的操作,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跟上呢?”車間內員工紛紛發出感慨,積極加入培訓學習的隊伍中。漸漸地,項目團隊開始擺脫出差在外需要外方支援的被動局面。
“每個人都有被甩在隊伍后的經歷,這事也頻頻發生在我身上。不掉隊的秘訣就是要把別人的技能掌握到自己手中。”劉軍榮不服輸地說。現在的他,依舊在工作中保持著好奇和熱忱。
實實在在的行動最有感染力
都說實實在在的行動最有感染力,劉軍榮對崗位36年如一日的熱愛深深地影響著自己的女兒和妻子。
“在工作上我問心無愧,可是作為父親,我做得不夠稱職。”談到女兒,劉軍榮感到十分內疚,心中也是一陣酸楚。雖然心中很疼愛自己的女兒,但因為常年出差在外,陪伴女兒的時間少之又少。再加上女兒的懂事讓劉軍榮感到更加慚愧,后來他總是想著在某個方面彌補女兒。
2020年6月,讀研究生的女兒即將從西北工業大學材料成型與自動化專業畢業,加入秋招的大軍。成千上萬的畢業生都要爭搶過這座就業的獨木橋,讓一直對女兒放心的劉軍榮緊張起來。
那一陣子,劉軍榮白天忙工作,晚上一有空就開始為女兒工作的事情發愁。作為父親,劉軍榮也會有私心,希望憑借著自己這些年工作積攢下的聲望,為女兒在東風公司內部“安排”一個“舒適”的崗位,一個個意向崗位閃過劉軍榮的腦海,本著為女兒好的前提,他開始暗自為女兒挑選合適的崗位。
“你覺得這個崗位怎么樣,既符合你的專業,壓力也不會太大,女孩子做剛剛好。如果你覺得滿意,我明天就去看能不能找到什么人。”劉軍榮在電話里表達出為女兒安排工作的急迫心情。
“爸爸,我知道你在為我擔心。不過找工作這件事上,我還是想憑借自己的真實能力。我現在這么年輕,還想要再闖一闖,去做自己更喜歡的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再說,你當年不是也拒絕了爺爺的‘安排’,從自己喜歡的崗位做起,才有了現在的成就。一直以來您都是我前進的榜樣,這件事情上我更要向您學習。”女兒向劉軍榮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可是……”劉軍榮欲言又止,女兒的回答和自己35年前對父親說的話如出一轍。
“爸, 我已經通過最終面試,拿到offer了,明天就要去簽合同了。”電話里傳來女兒激動的聲音,劉軍榮懸著的心也隨之落地。
除了對女兒充滿愧疚,對于妻子趙曾琴,劉軍榮也曾有一個心結。
趙曾琴曾是東風商用車車身廠內飾車間裝配線上的一名普通員工。生產線上繁重的裝配工作劉軍榮都看在心里,也多次動過幫妻子換崗位的念頭,但是本著杜絕公權私用的原則,他遲遲沒有開口。
在一次談心中,劉軍榮很感謝妻子對家庭的付出,也很心疼妻子工作勞累。“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我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干了快一輩子了,累是累了點,但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它能讓我有成就感。而且每次感到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腦海中就會想到你和你對工作的責任心與專注的態度。作為這個家的一員,作為單位的一員,我不想拖任何人的后腿。”
多年后趙曾琴實現了自己“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承諾,憑借著過人的裝配本領,她成為了一名作業指導員,身上的責任大了,肩上的擔子也重了,干起來也更有動力了。2018年,本可以提前內退的趙曾琴,卻因為工作出色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挽留。在劉軍榮的鼓舞下,她在作業指導員的崗位上持續輸出自己的貢獻,堅持到2019年10月才走下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
“傳承、專注、創新以及不斷學習,這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我要做的還有很多。”在東風工匠頒獎現場劉軍榮接受采訪。
其實,劉軍榮只是眾多汽車工匠的一個縮影。匠心造車,把每一項日常工作都打造成精品,用最樸實的行動詮釋愛崗敬業的精髓。是每一個東風人窮盡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