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放緩電動汽車轉型,中國被忽悠了嗎?
去年春天,日產汽車的一群高管聚集在位于日本橫濱的公司總部,盯著一張世界地圖。
這幅地圖將全球劃分為四種顏色:紅色代表禁止進口中國產汽車的國家;黃色代表將來有可能禁止的國家;灰色代表未來可能會施加一些限制的國家;綠色代表沒有限制或此類可能性的國家。高管們發現,大約六成國家屬于綠色或灰色組,而剩余四成屬于紅色或黃色組。

近些年,國際輿論談到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都會特別提到中國,《華爾街日報》日前的一篇報道甚至稱“電動汽車催生全球行業兩大陣營:中國造和非中國造。”
就電動汽車而論,中國和全球其他地區確實呈現了兩種不同的景象。
中國這邊,電動汽車的競爭已經白熱化。日前,中國科技企業小米的首款電動汽車SU 7亮相。中國多家電動汽車廠家隨即宣布降價,應對小米新車的沖擊。此時,上一波由比亞迪率先打響的價格戰硝煙還未散盡。
小米汽車。新華社照片
相比中國全力向電動化沖擊,西方同行卻有些遲疑。就在小米推出新車前一個月,美國蘋果公司宣布取消推進了近10年的造車項目。前后腳,奔馳宣布放棄2030年100%銷售電動車的計劃。3月20日,美國政府宣布將美國電動汽車的采用率目標從2032年的67%大幅下調至35%。還有報道稱,歐盟在考慮延遲2035年全歐盟禁售燃油車的政策。
歐美放緩電動汽車轉型步伐,有人猜測中國是不是被西方忽悠了,電動化是不是西方設的陷阱?
其實,從燃油汽車轉向電動汽車,這個大方向中西皆同,并不存在路線之爭,不同的只是實現方式和節奏。中國之快和歐美之慢,都是各自環境使然,很難簡單用好壞對錯去評判。細看美國最近大幅下調電動汽車采用率目標,實是市場、政治等多方力量糾纏的結果,而非電動汽車轉型本身不值得追求。
首先是市場。歐美市場的電動汽車銷售正在失速。盡管去年美國電動汽車的銷量達到創紀錄的120萬輛,但漲幅比前幾年已有所下降。例如大受美國消費者歡迎的電動皮卡福特F—150 Lightning,一度有20萬人等待購買,但去年的銷量僅為2.4萬輛,遠遠低于福特預計的15萬輛。
銷量不振背后是電動汽車相對高昂的價格。第一波嘗試電動汽車的消費者多為東西兩岸富裕人群,更愿意為新事物付出溢價。在他們之后,當普通中產階級選車時,就不得不考慮價格因素。走進正在舉行的紐約國際車展,查一查參展電動汽車建議售價,可以發現大多在4萬美元以上,而在傳統燃油車和混動汽車車型中更為容易找到3萬美元以下的車型。
充電設施不足也是制約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重要因素。盡管美國充電樁規模正在擴大,從2019年的約8.7萬個增加到去年的17.2萬個,幾乎翻了一番,但分析師預計,到 2030年,全美將需要200多萬個充電樁。
價格高、充電設施少,這些現象表明美國市場上傳統車企轉型較慢。一方面,通用、福特等汽車巨頭均有上百年燃油汽車研發歷程,一時間很難整體轉向電動汽車,過去的積淀成了現在的包袱;另一方面,這些傳統車企在歐美市場上仍占據主導地位,仍然能依賴燃油汽車盈利,對它們來說,小步退出燃油車市場更符合經濟利益。
除了市場原因,美國放慢電動汽車轉型另一重要因素是政治。2024年是美國大選年,而汽車行業對選情頗有影響力。
去年春天,當美國環保署提出新的尾氣排放限制后,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主席肖恩·費恩公開表示,由于“對電動汽車轉型的擔憂”,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將不再支持拜登競選連任。
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一直對電動汽車持謹慎態度,因為組裝電動汽車所需的工人較少,而且許多電動汽車工廠都建在工會較少的州。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向拜登政府施壓,要求放寬合規時間表,以便“逐步提高嚴格程度,并在更長的時間內完成”。
美國車企工人罷工。新華社照片
拜登政府最終向工會妥協。今年1月初,修訂后的汽車尾氣排放規則出臺,規定了更長的時間框架。幾周后,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宣布支持拜登連任。
3月,拜登政府再次為選票而妥協,將美國電動汽車普及率的目標從2032年的67%大幅下調至35%。美國環保署署長邁克爾·里根還強調,政府“絕對沒有強制要求”推廣電動汽車。
路透社評論說,這是底特律的勝利,最終規則的改變反映了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汽車制造商和汽車經銷商的游說能力。
在中國,汽車行業面臨完全不同的形勢。燃油汽車時代,國外汽車巨頭形成了完善的技術和銷售體系,中國企業始終處于學習、跟隨狀態。電動汽車轉型讓中外同行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在你死我活的競爭中,中國車企創新不斷,連國外老牌車企也不得不承認,在電動汽車領域,西方落后了。一個例證是,比亞迪的新車型在歐洲、日本頻頻被拆解研究,就像過去中國車企拆解特斯拉一樣。斯特蘭蒂斯、大眾等歐美巨頭則主動擁抱中國科技,與中國造車新勢力反向合資。
由于成本、技術優勢,在中國這個汽車普及率原本不高的新興市場,電動汽車更加容易滲透。去年,全球銷售的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和混動)中,中國獨占六成以上。
中國汽車逐漸走向海外。李茂軍 陳鋒攝
中國電動汽車企業面臨的問題不同于歐美成熟市場——在那里,人們對新事物接受度低,對電動化需要緩慢調適。中國市場的獨特問題在于車企過多,力量分散,在過度競爭下持續虧損。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在未來幾年里,中國車企將被大量淘汰,銷量集中到存活下來的幾家大企業手中。電動汽車規模化生產將進一步降低成本,讓企業實現盈利。這也是特斯拉創立以來走過的路。如何活下來,并盡快做大,這是中國電動汽車企業面對的挑戰。
至于歐美放緩電動汽車轉型步伐,帶給中國車企的也許不是陷阱,而是良機。
本文作者:宰飛 吳丹璐
題圖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