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美國正輸掉電動汽車電池競賽
參考消息網4月8日報道彭博新聞社網站4月6日發表題為《美國正在輸掉電動汽車電池競賽》的文章,作者是安賈妮·特里維迪。全文摘編如下:
近幾個月來,眾多汽車制造商和電動車電池企業宣布有意在美國設廠。此外,世界各地的制造商正在向美國電動車電池技術領域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拜登援用冷戰時代的《國防生產法》,希望幫助提高鋰、石墨等原材料在國內的供應量,促進電池生產,并降低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拜登說道:“我們需要結束長期以來依靠中國及其他國家提供未來能源的狀況。”
盡管前景“一片大好”,但要想有所改變還是很難實現。美國拖延了太久,沒能及時提升和優先發展電動汽車戰略的核心內容:電池及充電方式。首先,建廠和投入運營需要時間,無法很快生產出大批電池組。資本也沒有得到集中引導。雖然拜登啟動了產業政策,但中國恐怕已經在電池競賽中遙遙領先了。

美國的政策時機與規劃同樣有問題。電動汽車熱潮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確實拉動了需求和消費意識(想想美國全國橄欖球聯盟總決賽期間的電動汽車廣告就知道了)。可是直到去年6月,美國才公布了電池供應鏈發展藍圖,希望“有助于引導投資”。初創企業早就在探索合適的技術,而制造商已經在談論要大幅轉向生產更清潔的汽車。
更糟糕的是,就在美國車企急于像承諾的那樣投資數十億美元發展綠色汽車、實現排放監管目標之際,它們卻向韓國電池伙伴索要技術。這一策略也表明它們在研發實用的、可擴展的電池組方面進展平平。
與此同時,中國繼續朝著為全球大部分電動汽車供應電池的方向迅速邁進。
美國的特斯拉公司之所以能夠維持高產量、把汽車出口到世界各地并開設歐洲超級工廠,是因為特斯拉與中國電池廠商存在合作關系,能夠推動大規模生產。此外,其他汽車廠商也在轉向中國零部件供應商和儲能材料供應商。
不過,問題不僅僅在于規模和中國的制造業影響力。寧德時代還在開發重要的熱控制技術,這個重要的安全技術能夠保證火苗不會在電池組里蔓延。假如美國現在不能引領某個重要的創新領域,電動汽車就很難在美國得到很好的發展。
市場失衡和原材料漲價更是加劇了電動汽車生態系統的困境。這意味著保證供應和維持較低電池價格將變得更加困難。然而,中國已經開始討論要如何加強國內跨供應鏈合作,確保制造業不會受到沖擊。美國還沒有發展到要討論如何解決上述巨大(且可能長期存在的)難題的地步,這是因為美國連健全的供應鏈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