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放緩汽車電動化背后
過去幾年中,歐美一直在積極推動電動化戰略,然而近幾個月突然放棄和放緩發展電動汽車。
2023年9月,英國將“2030年燃油車禁售令”推遲到2035年執行;12月,德國結束了對電動車的購買補貼;進入2024年,美國拜登政府也計劃放寬汽車排放限制,拉長電車過渡期。
在政策調整下,歐美汽車巨頭也紛紛放緩了電動化的步伐。例如,豐田多次表示反對電動車,并在2024年新上市的三款新車中均選擇了燃油車。隨后,寶馬和奔馳等公司也放棄了原先只銷售純電動汽車的計劃,甚至蘋果也放棄了造車計劃。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研究員高凱在《歐美放緩汽車電動化的原因、影響及相關建議》的文章中研究了歐美放緩汽車電動化的4個深層次原因。
四點原因
文章認為,首要原因在于,電動汽車業務的盈利能力不強,甚至持續虧損。歐美汽車巨頭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投入和支出遠大于收入和回報。與電動化對比,傳統車企卻一直處于盈利中。成本高昂的原因包括電動汽車的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投入較大;電動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如電池、電機、電控等的供應鏈和產能不足,導致成本上升;電動汽車的規模經濟效應和學習曲線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等。

第二,歐美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低迷,電動車市場增長呈放緩趨勢。根據投資銀行瑞銀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將從之前的54%下調至47%,其中,歐洲和美國的電動汽車銷售增長將放緩至10%至15%。這主要受到歐洲放寬環保措施,歐洲電動車滲透率達到臨界點的影響。這種市場環境下,電動化的經濟效益受到了質疑,使得歐美汽車巨頭不得不重新評估電動化戰略。
第三,中國產業鏈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增加歐美車企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風險。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建立起全產業鏈布局,包括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和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由于其他企業在競爭中可能需要依賴中國的產業鏈,使得外部企業進入市場面臨一定的風險。同時,中國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政策調整和法規制定,也增加了外部企業的不確定性。
第四,歐美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的技術和基礎設施問題難以快速解決。一是,電池的充電續航、自燃等技術難題,增加了新能源汽車項目的不確定性。二是,歐洲充電配套設施發展速度過慢,海外充電樁建設難度大,且海外對電動車的接受度不如中國。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截止到2023年6月,歐洲16國充電樁總數僅有61萬個;相比之下,截至2024年1月,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已經超過886萬個。
四條建議
歐美放緩汽車電動化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產生影響。
文章提出,歐美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可能減少,中國車企出海受到沖擊,可能需要更多地依賴其他市場,比如亞洲其他地區或非洲市場。其次,歐美市場的這一變化,可能使領先者和落后者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或許正是中國新能源行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契機,即將新能源汽車打造成“中國名片”。一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初步形成符合新時代全球化的產業鏈供應鏈基礎。二是,中國不僅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取得了先發優勢,還在政策扶持和市場培育方面作出了長期規劃和承諾,這使得中國在新能源領域依然保持著強勁的競爭力和持續的發展勢頭。
文章還建議,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加強新能源汽車領域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攻關,鞏固全球領跑優勢。一是,集中資源、集中資金,加強在固態電池、小型化高性能電機、全主動懸架等前瞻引領性核心技術攻關和專利布局。二是,促進國產關鍵車規級芯片產業鏈健康發展,實現產業鏈自主可控。三是,加快建立全固態電池戰略創新體系。
第二,堅定不移地堅持電動化戰略,多元化布局海外電動車市場。進一步多元化其市場戰略,開拓新的市場和客戶群,加強與各國間的貿易協定,加大對汽車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建設汽車出口服務平臺,并提高海外合規經營能力。
第三,建立汽車行業統一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推動汽車產品碳足跡的國際銜接互認。一是,優先促進《積分辦法》與碳減排體系的銜接機制,二是,加快出臺鋼鐵、鋁等重點行業碳減排扶持政策,三是,擴大碳交易產品種類,優化配額發放及履約機制。
第四,把握全球能源技術革命重大戰略方向,前瞻布局氫能原汽車產業生態。推動氫能規模化應用,以規模帶動產業提質降本。通過財政支持與碳市場機制協同的方式,有效降低綠氫成本,制定國家層面統一的氫能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