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九局下半比亞迪太神奇吉利很著急北汽上汽正博弈
導 讀
在棒球比賽中,最令人激動的時刻就是“九局下半”。做為整場比賽挽回局勢的最后機會,一切的可能、不可能都會上演。是全場逆襲,還是鎖定勝局全在于此。
隨著補貼退坡、競爭白熱化,新能源車企也被迫進入了“九局下半”。比亞迪憑借先發優勢暫時領先,焦慮的吉利腳步激進似有翻盤機會,兩家老牌車企北汽、上汽更是你追我趕,心氣更高。
諸侯并起,逐鹿中原,誰才是最后的贏家呢?
作者:檸甯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面對擁堵的車流,奔馳甲和寶馬乙聊天:“這汽油還是太便宜,要漲到70多一升,開破車的消失,這路就順暢了。”
后面賓利丙說話了:“哥們兒你說得對,要是漲到700多一升,這樣寶馬奔馳也不煩人了!”
“哈哈,要是漲到7萬多一升才好,你們都可以閉嘴了”開新能源車的丁說……
面對接連攀升的高油價,囂張的不止是新能源車的車主,還有一堆新能源車企。
看看我國汽車市場的銷量就會知道。如今汽車市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傳統燃油車銷量下滑墜入寒冬,新能源汽車則似打了雞血,爆發式增長。
中汽協數據顯示,9月份汽車產銷同比連續第三個月下滑。而新能源汽車9月產銷同比分別增長64.4%和54.8%。基于此,國內汽車產量的新能源化比重持續走高,9月份達5.39%,其中乘用車的新能源化比重為5.48%,商用車的新能源化比重為4.83%。
我國傳統汽車工業水平與德、日、美等國存在一定差距。一定意義上說,新能源市場的加速升溫,對國產車企而言是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為趨勢的汽車“新四化”浪潮,我國的汽車市場正在重塑格局。中國車企憑借先發優勢已擁有充分話語權,市場銷售數據的持續向好即是例證。
這其中,比亞迪的表現最為亮眼,連續兩年摘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甚至有西方媒體稱其為特斯拉的“最大對手”。
比亞迪的神奇表現
優秀的企業往往不會因市場低迷而受挫,在市場環境利好時更能領先。看看比亞迪的半年報便一望而知。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市場份額為18.3%,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市場份額為20.3%。其上半年財報顯示,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創歷史新高至7.58萬輛,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上升24.93%至280.26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營收181.73億元,占比亞迪總營收的34.84%。
7、8、9月的增長勢頭更猛。7月,比亞迪新能源車型整體創造了單月銷售18,203輛的同業最佳成績,同比增長62%。8月份比亞迪賣出20845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再增85%。9月比亞迪新能源車型銷量共25019輛,同比再增121%。
那么,在巨頭林立、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為何比亞迪會成大贏家呢。追本溯源,還要從其早期布局說起。
梳理比亞迪汽車的行進軌跡,在成立伊始,確定下燃油、混動和純電動三方向。多元化的理念讓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布局更為超前,也更加科學。
相比現在的熱銷,10年前我國的新能源車市場還更多停留在口號概念中。傳統燃油車大行其道,比亞迪的新能源市場切入點顯得十分艱難。
當時的新能源市場小草初芽,在私家車領域基本沒有生存空間。于是比亞迪劍走偏鋒,以電動大巴為切入點,其“全球成名作”電動大巴K9,讓比亞迪迎來了第一個春天。
2011年比亞迪K9開始進入美洲,2013年進入英國,2015年進入日本,2017年在美國建廠。據比亞迪2016年報顯示,電動公交業務進入全球超50個國家的200個城市。整個電動公交系統貢獻了比亞迪新能源利潤的70%到80%。
因此,面對補貼退坡的大環境,全球布局的比亞迪并未受到太大影響。同時,在乘用車方面,新政的實施甚至對比亞迪來說,是一利好消息。
6月12日開始實施的《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提到,對續航里程在1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汽車將取消補貼。對續航里程在150公里以下的車型影響最大。而目前在售的A00、A0級的電動車續航里程大多在這個范圍。
但對A級純電動車型,新政實施后國家補貼反倒增加0.1或0.6萬元不等,加上地補,則有0.15或0.9萬元的補貼。
眾所周知,比亞迪從未涉足A00級市場,主要精力都在A級或以上級別的純電動、插電式混動領域。新能源車型有秦、e5、宋DM均處在新能源車型排行榜前列。
同時,比亞迪以電池起家,在電池的續航上也有一定優勢。A00級純電動車由于補貼下滑,或會影響銷量,但這些A00的消費者,會有一部分轉向A級純電動車。
據比亞迪2018年前三季財報顯示,其三季度單季的凈利潤達10.48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0.69億元基本持平,環比今年二季度(3.77億元)大幅增長178%。
同時,比亞迪預計2018年全年凈利潤約為27.27億元-31.27億元。單看今年第四季度的話,比亞迪預計凈利潤約為12億元-16億元,環比今年第三季度(10.48億元)增幅為14.50%-52.67%。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的另一個關鍵指標也明顯好轉。比亞迪三季報顯示,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由今年6月底的-16.07億元轉正,變為66.50億元。
站在行業來看,就能明白這個數據變化的意義。由于交付困難、研發費用高企,許多新能源車企都存在虧損經營、現金流惡化的情況。即使是巨頭特斯拉,成立15年仍沒有盈利,雖在第三季度創下最高營收,現金流也才剛剛扭虧為正。
除了經營層面,前瞻精確的先行卡位,比亞迪專注核心技術創新也奠定了其龍頭地位。
購買過新能源車的消費者常常為續航和充電問題苦惱,這也是困擾行業的核心問題。在造車技術方面,比亞迪不斷進行升級革新。2018款秦EV450、2018款e5 450、2018款宋EV400三款車型,由磷酸鐵鋰電池升級為三元鋰電池,續航里程進一步提升。據悉,2018款秦EV450在NEDC綜合工況下續航里程可達400公里,能量密度提升至140.97Wh/kg,最大充電功率提升至60kW,充電時間更短。
業內人士指出, 依靠電池和電動車技術的成熟完善,比亞迪應已有造出性能參數不次于特斯拉Model S的能力。
當然,成績面前,存在的問題隱患也不少。在技術層面,例如2015年以前,比亞迪一直固守自己的磷酸鐵鋰電池路線,雖然這種電池穩定性更好,但是電池效率不如特斯拉所使用的的三元鋰電池。雖然在2018款秦EV450、2018款e5 450、2018款宋EV400三款車型中打破這份堅持,改用了三元鋰電池,但穩定性是個重要考量。早于比亞迪很久,使用該款電池的帝豪EV,今年就出現了兩起自燃事件。
同時,由于比亞迪聚焦于磷酸鐵鋰電池研發,導致其在三元鋰電池方面轉型較晚,甚至出現了電池產能不足的問題,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比亞迪的電池產能已出現不足。而外觀與內飾方面的中低端化,也是比亞迪值得加強、完善的方面。
此外,在主營業務新能源客車領域,比亞迪控股還陷入以關聯交易虛增業績的輿論漩渦之中。雖然并非比亞迪汽車所為,但也會對其產生一定的關聯負面影響。
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在提醒比亞迪,雖然目前位居行業第一,但問題漏洞還需沉下心來認真完善。行業沒有真正的永久王者,特別是在新興的新能源車領域,變化可能隨時來臨。
激進的吉利汽車 宏偉的新能源目標
相比比亞迪,吉利在新能源汽車的表現,顯得急迫、激進。
作為國內民營車企的第一名,吉利汽車有著雄厚的資本能力,但資本只能助推夢想,真正實現夢想還要靠腳踏實地、持之以恒。
李書福表示2020年,新能源車銷量占比要達到90%。
“90%”這個數字,在李書福口中已公開過兩次。第一次是在2016年初,李書福在致全體員工的新年賀辭中提到:到2020年吉利90%的汽車都是新能源汽車,將實現由傳統車企向新能源車企的戰略轉型。
第二次是今年3月8日,李書福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到2020年吉利汽車90%以上都是新能源汽車。
而就在李書福接受采訪的前兩日,吉利公布的最新數據并未披露新能源的具體銷量,則耐人尋味。
據牛車網報道,吉利汽車2月份新能源車型(包括帝豪EV、帝豪PHEV)的大致銷量為:2657輛。其中包括吉利小型車金剛的銷量,其1月份銷量548輛,因此可大致推算吉利新能源汽車在2月份的銷量為2000輛左右。
眾所周知,吉利此前公布了“20200戰略”,將2020年銷量目標鎖定在200萬輛。而李書福“2020年新能源銷量占比90%”目標,則意味著其在2020年,吉利新能源要賣出180萬輛。
僅憑其2月份新能源2%的占比來看,上述宏偉的新能源目標實施難度可謂巨大。
同時,今年4月25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聯合印發《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國內新能源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
也就是說,吉利180萬輛的目標,直指我國國產新能源車90%的市場份額,其他車企只能享用剩下的10%的市場。
從目前情況看,這也太言過了。且不說比亞迪、上汽等頭部企業的絕對地位。今年九月,華泰汽車都以37.05%的銷量增長率超過了吉利,華泰旗下EV160銷量甚至高達4780輛。
反觀吉利,新能源車型9月份除帝豪GSE銷量上漲之外,其他車型全線下跌,甚至曹操專車平臺用車帝豪EV的也減少了31.29%,其寄予厚望的博瑞GE銷量大跌42.93%,另一被寄予厚望的插混車型領克01也市場反響平平。
值得一提的是,帝豪EV今年出現了兩次自燃事故,為國產新能源車的安全性起到負面效果。
6月5日,北京一小區一輛帝豪EV450在充電過程中發生自燃;今年8月29日下午5點40分,一位帝豪EV300的車主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聽到鄰居的大聲提醒,原來車輛底部已有20公分左右的明火。
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作為新興的品類,安全性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因素。從此方面來看,相比吉利“2020年90%新能源”的宏大目標,發揮工匠精神,潛下心來打磨產品品質或許更有現實意義。
有專家表示,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第一的比亞迪,以燃油、混動和純電動三方進行多元化布局起步,尚且起步艱難。反觀吉利,目前背負傳統汽車的巨大體量,若強行轉型,難度可想而知,與此伴隨的抗風險能力也值得考量。
從2009年算起,我國政府對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已經推行了9年。可以說,中國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相關補貼功不可沒。隨著市場的日益成熟,退補的呼聲日漸高漲。據《電池中國網》引述消息人士指,明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整體將減少40%。對此,銠君向吉利汽車發函,提出“李書福提出的90%的汽車都是新能源汽車的目標,是否過于激進?”等問題,截止目前未收到吉利汽車方面任何回應。
上汽與北汽的左右互搏
與吉利相似,在新能源領域放手一搏的還有北汽新能源。不同的是,北汽的轉型似有巨虧之后唯一選擇的味道。
公開資料顯示,北汽自主品牌2016年銷量一度突破了21萬輛,但到了2017年全年銷量不足10萬輛,年環比下降43%。全年凈利潤為-75.01億元,研發費用為27.88億元,合計虧損為102.89億元。
在此背景下,其新能源領域的穩步上升顯得格外耀眼。數據顯示,從2015年北汽新能源車銷量突破萬輛開始,每年增長率均超過100%,去年總銷量更是突破10萬輛,達到103199輛,超過了北汽所有的傳統燃油車銷量。
良好的市場表現,顯然堅定了北汽信心。
今年7月20日,董事長徐和誼在新聞發布會后向媒體表示:7月31日前,北汽自主品牌在北京地區全面停止傳統燃油車的生產!
這樣立斷決心,比吉利的90%目標顯得更加大膽,頗有些破釜沉舟的感覺。就在大家為之或振奮感稱贊或質疑之時,上汽卻突然發力,成為北汽新能源夢想的攔路虎。
就在7月,一直穩居新能源銷量排行榜第二的北汽被上汽反超。資料顯示,北汽新能源2018年7月份銷量6033輛,上汽自主新能源汽車銷量10430輛,甚至吉利新能源汽車當月銷量都有5869輛。
有媒體指出,北汽的尷尬逆轉局面,與其過于依賴補貼有著不小關系。《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一經公開,便幾家歡喜幾家愁,喜的是比亞迪、上汽;愁的車企中少不了北汽。
堪稱行業颶風的“續航里程在1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汽車將取消補貼”政策,對今年5月A00級的占比達到64%北汽影響頗大。眾所周知,北汽布局A0、A級的EV、EU系列銷量并不樂觀,多年暢銷的車型一直是A00低端車EC系列。
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EC系列車型總銷量78079輛,占全年銷量的76.3%。這款車最大的特點是價格低,補貼后售價僅5萬左右。一定意義上說,高補貼帶來的高性價比不僅是EC系列的生存之道,也是北汽的命脈所在。
在新政實施后,北汽在長續航里程車布局上的漏洞被無限放大,競爭優勢削弱,想繼續憑單一車型搏殺難度不小。目前來看,接替北汽EC的車型,如今只有北汽EX360,但該款車今年3月底才上市,雖然7月份銷量達到3002輛,但上汽的多款成熟車型還是對其造成了不小沖擊。
對此,中汽中心副主任吳志新表示,補貼不是長久之計,企業一定要未雨綢繆,保證可持續發展。未來整車新能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表現為零部件供應的成本優勢、營銷創新、核心技術研發及穩定的資金鏈。
反觀上汽,產品線布局較為科學,接連推出多款全新車型。使其產品梯隊式的布局,競爭力提升不少。榮威ei6 7月銷量3783輛,榮威eRX5銷量2242輛。此外,上汽的純電動也表現不錯,榮威Ei5與榮威ERX5,在7月共銷售3434輛,同比猛漲172%。
雖然在9月,北汽新能源再次反超上汽重回行業第二,還是與其8月底升級版EC系列不無關系。北汽產品線單一,過于依賴微型車市場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方面,也與上汽在產品多元化方面發力有關。旗下車型除了插混SUV車型榮威eRX5增長了10.34%以外,其他車型銷量基本全線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代表高品質的Marvel X上市意義,遠比爭奪一時銷量之長短重要。雖然Marvel X近30萬元的價格,讓其首月銷售14輛,9月也僅銷售193輛,但高品質性也得到了行業認可,Marvel X被譽為“凝結了上汽在新能源、互聯網、智能駕駛等領域的最前沿技術”的產品。
在專家看來,上汽之所以選擇在8月推出Marvel X,意味著戰略性放棄了短期的銷量之爭,選擇用匠心之心,培育打造更高品質的產品。
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新能源汽車市場走向個性化、品質化已是大勢所趨,高品質的新能源車成為撬動這個巨量市場的新契機。面對日益激烈的同業競爭、日益理性的市場需求,行業進入了最為關鍵的九局下半時刻,無論是以上汽、北汽為代表的國營車企,還是比亞迪、吉利等民營車企,甚至是特斯拉、寶馬等國外品牌,都必須沉下心來。不急不躁打磨內功,發揮工匠精神不斷創新,用高品質的產品逐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