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手機一樣實現無線充電,電動汽車將告別充電焦慮
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不斷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占比也在逐步增加。不過,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擴大的同時,充電困難也成為了大多數用戶所面臨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近年來,車企也在不斷研發各種補能方式,例如超充、換電等。而就在業內為充電方便還是換電方便爭論時,一種新的補能方式又衍生了出來。

日前,外媒報道稱,特斯拉有意收購德國無線充電初創公司Wiferion,意在布局純電動汽車感應充電這一補能方式。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份的投資者日活動上,特斯拉就放出了一頁Model S采用無線充電的PPT,當時就有業內人士認為,特斯拉將要推出無線充電模式。
無線充電是大勢所趨
無線充電事實上就是為用戶提供更加便利的充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無線充電的設備隨處可見。例如手機、手表、耳機等。而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也與這些設備類似,在車輛底盤安裝能量接受裝置,同時在地面安裝能量發射裝置。通過電磁感應、電測共振、射頻、微波、激光等技術實現無線電力傳輸。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使用戶省去插拔充電槍的環節,使充電變得更加便捷。
此外,無線充電可以在車位上應用,這樣可以提升空間利用率。同時,如果將該技術應用到公路上,電動汽車也可以實現邊走邊充的需求。
除了為用戶提供便利外,汽車無線充電市場也是一片藍海。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此前發布的報告,全球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1600萬美元增至2027年的2.3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46.8%。
基于此,行業內也有不少企業進行了無線充電方面的布局。
2014年,寶馬與戴姆勒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研發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到了2018年,寶馬開始生產無線充電系統,并將其作為5系插混版車型的選配裝置,其額定充電功率為3.2kW,能量轉化效率達85%,可在3.5小時內充滿電;2022年,沃爾沃在瑞典采用XC40純電版出租車開啟無線充電實驗。沃爾沃表示,該無線充電功率可達40kW,充電30分鐘行駛100公里;捷尼賽思也將無線充電作為首款純電SUV GV60的賣點。為此,捷尼賽思在韓國首爾蠶室樂天世界大廈的充電區安裝了設備,只要停靠在指定位置就能直接為車輛充電;本田的無線充電技術則采用磁場共振式,當發射端和接收端有著相同的共振頻率,就能傳遞能量。據本田宣稱,只要有80%的面積重合,就可以為車輛充電,并且對于位置要求較低一些,且支持一對多充電。此外,日產、豐田、通用等國外車企也在研發無線充電技術。
在我國,北汽集團、一汽紅旗以及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的合資公司智己汽車等車企都對無線充電有所布局。例如,智己汽車在今年3月份推出了11kW大功率整車智能無線充電方案,可達到有線充電效率的95%左右。
除車企外,中興新能源、中惠創智、萬安億創、科陸電子等企業都在進行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的研發與應用。
與此同時,國家政策也在大力推動無線充電的發展。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當中,重點提出要“加強智能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無線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發”。此外,2023年5月30日,工信部發布《無線充電(電力傳輸)設備無線電管理暫行規定》,規定顯示,此次規定適用于電動車無線充電,或將促進市場提出電動車充電難題解決方案,改善“充電難”現象。
汽車分析師田力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政策扶持以及用戶需求下,企業布局電動車無線充電也是大勢所趨。不過,雖然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具備量產條件,但能否和廠商預想的一樣大面積推廣還未可知。”
商業推廣“道阻且長”
正如田力所言,電動車無線充電雖然有著不少優勢,但規?;杂幸欢ǖ睦щy。
首先,目前的汽車無線充電技術具有一定的場景性,這與手機無線充電類似。需要車輛準確的停在無線充電車位,在實踐中可能更復雜一些。
其次就是成本問題,據了解,英國公交運營商FirstBus在推進車隊電動化的過程中,曾經考慮過采用無線充電技術,但考察之后發現該技術過于昂貴,每個地面充電板供應商報價7萬英鎊(約合64.5萬元人民幣)。而對于目前推出的公路無線充電,則成本更高,難以大面積覆蓋。
還有就是充電太慢,目前無線充電的充電速度平均11kW,充滿一個77千瓦時的電池,大概需要8小時,這與快充相差很遠。
“無線充電商業化確實很難,成本高、技術不統一、安裝難等問題急需解決。”田力表示,無線充電技術已經存在多年,雖然現在已經具備量產技術,但還沒能達到大范圍推廣的程度,這就需要政策和企業的進一步推動。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教授宋凱也表示:“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體系,切實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發展,在國際標準中越來越多地發出中國聲音。同時要注重多學科融合,在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領域開拓更多技術方向,在新方向上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實現彎道超車。”
不過,商業化雖然難,但目前多項技術已經走出實驗室在測試當中,這也說明了無線充電的可行性。“特斯拉收購Wiferion也正是出于對未來的布局。試想一下,開著車行駛在可以無線充電的公路上,邊走邊補能,這確實是一個美好的未來?!碧锪φJ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