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動汽車闖出的新市場,特斯拉“饞”也沒用
2030 年,全球電動汽車年銷量預計達 2500 萬輛。
37 歲的翁長青(化名)剛剛組建了自己的新家庭,還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輛汽車。
大約一年前,他發現自己必須擁有一輛車,因為他的妻子懷孕了,他們不得不開車去做定期產檢。“不管經濟條件怎么樣,每個小家庭都必須有一輛車。有錢人買貴的,沒錢人買便宜的,好賴都得有一輛。我還沒考到駕照的時候就準備買電動汽車。”翁長青說。
不過,他買的不是特斯拉 Model 3,而是一輛售價 66900 元的國產電動汽車。因為即便是在補貼后,特斯拉的起售價仍然高達 249900 元。
由于價格適中、維護成本較低,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在中國低收入地區受到歡迎。

翁長青算了一筆賬,一年下來他給電動汽車充電只花了不到 2600 元,如果他開的是燃油車,那這筆錢只夠加 377 升汽油,跑 6300 公里。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F)分析師 Siyi Mi 指出,低價電動汽車在中國境內市場吸引了一批新買家,隨著售價的下降,它們很可能開拓中國以外的其他市場。
根據基準礦產情報 ( BMI ) 的數據,全球所有電池原材料供應中有 23% 來自中國。中國主導著電池級原材料的化學生產,占全球總產量的 80%。
到 2029 年,全球計劃建設的 136 家鋰離子電池廠中,中國將有 101 家目前正在規劃或在建的鋰離子電池廠。
中國控制著全球鋰離子電池供應鏈中 80% 的原材料精煉、77% 的電池產能和 60% 的零部件制造。
這意味著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可以依靠高效的供應鏈,從電池這一電動汽車原本最昂貴的部件中獲益。
而由于其他國家的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無法以同樣低的成本生產電動汽車,他們可能短期內無法推出低價電動汽車。
瑞銀集團在一份關于電動汽車市場的簡報中表示:“隨著中國汽車制造商繼續推出有競爭力的電動汽車車型,并開發一個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它正逐漸顛覆當前的全球汽車行業格局。全球汽車企業將進一步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和研發。”
Bloomberg NEF 從目前每年 200 萬輛的銷量預測,未來 4-6 年里,電動汽車的價格有望與燃油車平起平坐。
到 2030 年,全球電動汽車的年銷量預計飆升至 2500 萬輛。
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專業講師、某汽車咨詢公司創始合伙人 Selika Talbott 認為,電動汽車的發展可能帶來深遠的社會影響,尤其是對生活在郊外或鄉村等公共交通不便地區的居民。
過去 10 年,汽車價格的增速遠快于美國工資的增速,美國 1/5 低收入人口的交通成本占全部支出的比例高達 30%。“考慮到人們的交通需求,電動汽車等低價車型出現,是非常必要的。” Selika Talbott 說。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研究公司 Jato Dynamics 數據顯示,2020 年上半年,美國電動汽車平均零售價 ( 不含補貼 ) 為 55233 美元,而中國電動汽車平均零售價 29895 美元(約合 194329 元人民幣)。
國產低價電動汽車打開了一個巨大的下沉市場。
2020 年 7 月,五菱宏光 MINI 電動汽車上市,月銷量達 1.5 萬輛,一躍成為中國最暢銷的新能源汽車。9 月,五菱宏光 MINI 銷量超 2 萬輛,幾乎是特斯拉 Model 3 的兩倍。
但汽車制造商通過將汽車內飾和引擎蓋下零部件的成本壓縮到最低來實現量產,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汽車的性能。
翁長青的電動汽車每次充電大約可行駛 187 英里,幾乎是特斯拉 Model 3 遠程模式續航(322 英里)的一半。
盡管如此,過去 5 年低價電動汽車依然在全球備受青睞。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扣除稅收補貼后,日產汽車(Nissan Motor)旗下的 2021 年新款電動汽車 Leaf 是目前美國最便宜的汽車之一,起售價為 2.5 萬美元。
該研究的負責人 Jessika Trancik 教授表示,自 2016 年團隊開始評估汽車起,她發現在成本更低的情況下,越來越多電動汽車的續航變得更長。“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能為消費者省錢的電動汽車,這對人們來說很重要。” Jessika Trancik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