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成為電動汽車“救命草”,美國從海水提取鋰,汽車行業或大變
出于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等目的,我國大力提倡購買新能源汽車,因此我們在公路上常常能看到掛著綠牌的新能源汽車。但有不少車主還處于觀望階段,并非政策提供的補貼和優惠不夠吸引人,而是新能源汽車還存在不少關鍵性問題沒解決,例如充電難的問題、鋰電池壽命和供應的問題等等。

若想要逐漸將燃油汽車逐漸轉換為新能源汽車,則需要保證充足的電池材料,目前看來全世界陸地上的鋰資源很有限。據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崔屹團隊近期在期刊《焦耳》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他們的研究人員已經完成了從海水中提取出鋰資源的重要一步。這對于電動汽車行業來說,簡直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目前從自然界獲取鋰資源面臨什么難題?
大功率電池生產商之所以堅持以鋰為原料來制作電池,是因為與其他金屬相比鋰在同質量下可以存儲更多能量,但由于陸地上的鋰資源有限,鋰電池未來的發展前景并不光明。針對這個難題,有科學家認為,既然陸地上的鋰資源不夠,為什么不從海洋里尋找呢?經研究,海洋里確實存在著豐富的鋰資源,科學家估計所有海洋中鋰資源的總量至少有1800億噸。

別看總量很多,地球的海洋體積也很大,分攤下來海水中鋰的濃度只有0.17mg·L-1。即使如此依然有科研團隊嘗試設計各種過濾裝置來提取海水中的鋰,但目前大多數方法都要通過蒸發大量海水來完成,這大大增加了時間成本和勞動成本,因此如何從海水中更高效地提取出鋰,是該領域目前的主要難題。
斯坦福團隊如何改進鋰資源的提取方法?
在崔屹教授團隊開始新研究之前,科學界已經出現了科學家利用化學電池的原理去提取海水中的鋰,但由于海水中還存在大量的鈉,這種金屬元素的化學性質和鋰十分相似,因此提取出來的鋰中含有大量雜質鈉。而崔屹教授的團隊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們對化學電池實驗做出了重要的改變。
首先研究人員在負電極上覆蓋了一層較薄的二氧化鈦膜,它利用鋰離子體積更小的原理來阻擋鈉離子進入電極中,因此負電極上的生成物中鈉雜質的含量就會大大減少。此外,該團隊改變了施加電壓的方法,研究人員采取“先加負電壓,關閉,再加正電壓,關閉”的循環模式,實驗結果發現周期性變化的電壓使得海水中的鋰離子比鈉離子更快進入電極。
該技術或給新能源產業帶來革新
該研究最終得到的鋰與鈉之比為1:1,效率比以往的方法要高不少。當然,該技術依然沒有擺脫從海水中提取鋰的高成本問題,筆者認為這是下一階段該領域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或者后面還會出現比這種方法更高效的提取方法,即使在同一成本的情況下也是值得的。
目前亞洲、歐洲和美洲等多個國家地區都在推廣新能源汽車,斯坦福團隊對于鋰資源緊缺的解決方法或許能夠給新能源產業帶來一次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