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財經眼|新能源汽車如何發力?車界人大代表這樣說
伴隨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及環境污染,傳統汽車的轉型已迫在眉睫。發展新能源汽車,則成為解決能源危機、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經之路。當前新能源汽車面臨哪些瓶頸?如何應對?在渝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這些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
鼓勵新能源汽車下
朱華榮稱,自 2012 年國務院發布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 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產業體系日趨完善、企業競爭力大幅增強,產銷量和保有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已經成為引領世界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力量。
伴隨我國新能源汽車也面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發展動力亟待轉換、核心技術供給不足、質量保障體系有待完善、產業生態尚不健全等新形勢、新問題。在朱華榮看來,目前,新能源汽車仍然為政策主導型市場,私家車需求尚未激發,性價比較低,私人充電樁建設困難重重,各服務商的收費標準不統一等。同時,其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實現不均衡。新能源雙積分存在壓力,加大企業經營風險。此外,新能源汽車亂象頻出。
對此,朱華榮建議,首先,審視新能源產業發展戰略,優化頂層政策導向。重新制定新能源汽車的計劃量。研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宏觀調控機制,杜絕行業亂象,規范新能源發展。完善雙積分政策可操作性,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制定公共領域的新能源汽車占比。
其次,改善新能源使用環境,激發消費新能源汽車動力。比如,減免私人新能源乘用車低谷充電費;減免私人新能源乘用車充電停車費和服務費;鼓勵私人充電樁對外共享;開放政府機關涉外單位自用停車場;給予純電動物流車開放全天候路權;進一步破除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地方保護政策。
此外,繼續加大對使用新能源車的鼓勵: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強力推動公共用車、公務用車全面新能源化;構建公務用車出行平臺。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海:
建議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延至2025年
張興海表示,新一輪的信息技術革命和能源革命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12月,工信部等多部委聯合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未來15年內,計劃使純電動汽車成為主流,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使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國進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
他注意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在2019年遭遇了首次下滑,銷量120.6萬輛,同比下滑4%。這是自2009年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車產業以來出現的首次年度下降。進入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本就頹勢的新能源車市場雪上加霜,今年一季度,新能源累計產銷量為10.5萬輛和11.4萬輛,同比下降60%和56%。在他看來,下滑原因不僅有政策方面的補貼退坡,還疊加了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及騙補影響等,以致市場消費信心下降。
“客觀而言,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技術基礎及市場基礎還比較薄弱,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由政策推動向市場推動硬著陸的時機尚不成熟,需要繼續完善制度,繼續政策引導,否則可能前功盡棄。”張興海稱,中國車企一直在努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但核心技術攻關(目前又面對外國的打壓)以及智能制造的高投入讓車企背負太大的壓力。
對此,張興海建議,建議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和購置補貼政策繼續延長至2025年,充分激發內需潛能。
同時,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體現在電動化和智能化,而電動化和智能化融合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方向和重要突破口。張興海說,在電動化方面,電動車最核心的技術是動力電池、電機和電控。中國電動車在電池的規模、產能上全球領先,部分技術領先,但安全性、一致性、穩定性、制造工藝先進性方面落后于日韓;電機處于追趕狀態,自產電機主要用于中低端國產車;控制器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相差較大。在智能化方面,軟件定義汽車已是共識。這方面目前外方供應商占主流,尤其是核心零部件、軟件、芯片、算法等。中國智能網聯技術應用方面有優勢,許多七八萬的國產汽車都已經搭載互聯網智能配置,但底層技術有差距。
“雖然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有一定差距,但發展新能源汽車,我們和世界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搶抓機遇盡快培育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至關重要,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企業電動化和智能化核心技術,特別是底層核心技術研發的資金補助、高端人才引進支持等政策措施力度。”張興海說。
此外,當前純電動汽車在限行、限購、共享、路權等方面均得到了各地政策的支持。但其他形式的新能源汽車則被區別對待。這不利于新能源汽車的多樣化發展。他建議國家出臺統一政策,要求各地方在限行限購、共享、路權等方面,應對所有符合我國規定的新能源汽車一視同仁。
張興海還建議,現行二手車評估技術標準無法對新能源汽車進行有效評估,導致新能源汽車存在保值率差,二手車車商不愿接手等問題,應盡快建立科學規范的新能源二手車檢測標準及規范等,打通新能源二手車流通環節,帶動新車市場健康發展。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嚴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