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問鼎“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滿電續航”路在前方
比亞迪汽車西安生產線(記者 竇翊明 攝)
一場巨變,已然發生。
全球能源價格暴漲,新能源汽車產業站上風口,中國汽車行業加速洗牌。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狂飆突進,“新能源汽車之都”的角逐日益激烈。在這場激烈的“競賽”中,西安拔得頭籌。在已披露數據的全國主要新能源造車城市中,西安2022年生產新能源汽車101.52萬輛,同比增長277.7%,成為“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

西安新能源汽車產業“超車”
日前,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網發布我國2022年12月份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數據——2022年,我國汽車產量達到2747.6萬輛,同比增長3.4%。在充滿不確定性的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交出了一份超出許多專家預期的答卷。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持續爆發式增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
在此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競爭自然激烈,眾多城市都在大施拳腳,頻頻發力。
特斯拉扎根上海,合肥引入蔚來,小鵬牽手廣州,新能源汽車發展呈爆發式增長。從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到武漢、重慶等傳統汽車產業重鎮,再到合肥等新興汽車產業基地,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高地正在加速形成。在蔚來、小鵬、理想等我國第一批造車新勢力崛起后,資本加持下的入局者越來越多,新能源汽車產能不斷增加。 隨著汽車產業的變革與升級加速,浙江、安徽、湖北、江蘇、吉林等省份持續加碼押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面對實力強勁的對手,作為“后起之秀”的西安,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上精心謀劃,穩扎穩打,“滿電續航”,后來居上。
作為西安市六大支柱產業之一,西安汽車產業2022年度呈現高增長、高質量態勢。全年實現產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生產汽車125.63萬輛,同比增長96.7%。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占全國份額14.1%,位居全國第一。可以說,全國每生產7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是“西安造”。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主要新能源造車城市中,2022年上海市生產新能源汽車99萬輛,同比增長56.5%;柳州市新能源汽車全年產量突破65萬輛,增長35.5%;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量55萬輛,同比增長183.4%;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量36.9萬輛,同比增長142.5%;西安市生產新能源汽車101.52萬輛,占汽車總產量80.88%,同比增長277.7%。至此,“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的桂冠花落西安。
和主流車企攜手共進
曾經,成本居高不下、技術不成熟、安全有隱患、充電不方便等一系列問題使新能源汽車成了不被大多數消費者看好的“異類”。然而,對于擁有雄心壯志的比亞迪而言,始終相信領先的核心技術一定會讓新能源汽車成為“大眾潮流”。
西安奪取“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的關鍵,即來源于20年前與比亞迪的深度綁定。
2003年,比亞迪落戶西安,進入汽車領域,相繼落子乘用車、商用車、電子、汽車金融、軌道交通和動力電池等全產業鏈業務。彈指一揮20年,西安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深耕不輟,逐步掌握整車、電池、電機、電控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實現了創新鏈標桿引領和產業鏈的自主可控,不僅解決了“卡脖子”難題,還一躍成為全球車企巨頭,帶動了西安汽車產業狂飆突進。
過去一年,比亞迪憑借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等顛覆性技術,堅持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兩條腿”走路,迎來了技術、產品和市場的爆發式發展。2022年,比亞迪在西安累計實現產值1827億元,同比增長超155%。其中,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實現產值1362億元,同比增長超220%,生產整車100.8萬輛,同比增長超145%,結束了西安沒有千億級企業的歷史。
比亞迪等產業巨頭的強力支撐,是西安在競爭中“超車”的主要因素。在2022年西安生產的101.52萬輛新能源汽車中,比亞迪生產基地生產新能源汽車99.5萬輛,占比97.9%。西安比亞迪以一己之力支撐西安汽車產業跨過2000億元產值大關。西安眾迪鋰電池有限公司實現產值296億元,同比增長3.3倍,為西安再增一家百億級企業。
“隨著比亞迪三期新項目的投產,一分鐘就可以造出兩輛整車。”此前,比亞迪西安地區總經理劉振宇曾在采訪中表示。不僅如此,比亞迪西安四期項目目前也正在醞釀中。
如今,西安已成為比亞迪繼深圳總部外,發展質量最高、布局產業最全、增長最快的全球戰略性基地。截至2022年底,比亞迪已在陜布局企業超20家,產業鏈布局正不斷延伸,如鋰電池、云軌交通、半導體等,形成了包括乘用車、商用車、電機、動力電池、汽車金融、軌道交通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格局。
除了比亞迪的強力支撐外,西安與吉利汽車等主流車企也實現了深度合作,通過整車帶動產業鏈布局。吉利汽車西安制造基地已建成吉利全球首個全架構、全能源、全車系超級智能“黑燈工廠”,成為國內整車企業的首個零碳工廠。到2023年4月,隨著第二款純電產品的上市,西安吉利將實現燃油、混動、純電3種產品形態,5個車型的混線、共線突出生產能力,生產節拍可達60JPH。
另兩家龍頭企業也表現不俗。陜汽掌握有新能源商用車核心技術,研發出混合動力壓縮式垃圾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港口車、增程式環衛車等新能源特種車。2022年以來,陜汽新能源產品與服務認可度持續攀升,訂單與銷量同比增長超300%,位居主流企業前列。法士特新能源產品全面覆蓋了卡車及工程機械等應用領域,在新能源重卡市場占有率超過50%。
西安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企業提前布局,通過技術創新搶占市場先機;另一方面得益于近年來西安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給力。
《西安市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西安市汽車產業鏈發展推進方案(2018-2025年)》《關于推進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關于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西安市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提升方案》……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加快了西安搶占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高地的步伐,也為西安問鼎“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產量第一”向“全能選手”轉型
問鼎“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后,西安如何才能坐穩第一“寶座”?
多位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家表示,去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以微弱優勢反超上海,并未形成壓倒性優勢,西安欲坐穩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寶座”,還應多方發力。
從現實情況看,西安新能源汽車規模總量依然偏小,產品結構偏單一,高端車型、附加值高產品尚未布局。
專家建議,西安必須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抓好陜汽、西安吉利、比亞迪二期等企業新能源車增產量、擴品種、創品牌的工作,持續擴大規模,充分釋放新建和新引進項目產能,以多維度政策支持比亞迪、吉利汽車布局更多車型,持續導入高端化車型,并加快推進現有熱銷車型迭代升級,提升附加值。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車產量并非衡量產業實力的唯一指標,西安在新能源汽車自主創新、供應鏈風險抵御及汽車產業集群建設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西安需要從“產量第一”向“全能選手”轉型。
“除整車企業外,少數供應鏈企業有自主創新和研發投入,但大部分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及部件依賴外供,西安原有供應鏈企業配套能力不足,乘商兼容度不夠,以至于本地配套率不高。”多位專家表示,加快核心技術突破是關鍵,西安應充分利用自身能源和科教資源,鼓勵、引進企業在西安建立研發創新中心,加快高校技術成果本地轉化,組織重大技術攻關,突破“卡脖子”技術,補齊產業技術短板,逐步構建自主可控的汽車產業鏈條,提升西安汽車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專家指出,西安若需進一步加強供應鏈風險抵御力,應著力強化汽車產業鏈協同,供應鏈均衡發展,加快推進重大配套項目建設,強化核心部件招商力度,強鏈、補鏈、延鏈,增強產業集聚能力,促進集群化發展。搶占新能源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整車與零部件等同關注,均衡發展將為西安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面對激烈競爭,西安正在迎難而上。在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做大做強支柱產業,依托汽車、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發揮鏈主企業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五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千億級現代化產業鏈。其中,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發力點。
萬事俱備,東風已來。在多項新能源汽車綜合政策的助力下,疊加當前市場“風口”,西安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迎風而上”,向下一個輝煌“滿電續航”。
來源:西安日報 記者 黃曉巍
(責編: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