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正成為電動汽車春天:Fisker聯手富士康
據報道,在過去一年中,特斯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該公司 2020 年全年在全球范圍內交付了接近 50 萬輛電動汽車,其股價上漲超過了 700%。
在特斯拉的帶動下,投資人對電動汽車制造商的熱情大漲,此前,有多家電動汽車初創企業通過與 SPAC 合并上市,或宣布即將與 SPAC 合并上市,例如 Karma、Lordstown 和 Fisker 等等。
此外,美國新總統上任后的種種措施,也對電動汽車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再加上中國和歐洲推行的更加嚴格的排放限制措施,電動汽車的發展已經是 “箭在弦上”。2021 年的這個春天,似乎正在成為電動汽車初創企業的春天。
去年通過 SPAC 上市的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商 Fisker 宣布,將聯合中國臺灣企業富士康共同生產電動汽車。兩家公司發布公告稱,雙方已經簽署了一份備忘錄,富士康將為 Fisker 生產電動汽車,預計年產量將超過 25 萬輛。
Fisker 與富士康宣布,雙方將在 2023 年第四季度開始生產汽車,兩家公司的這比合作交易預計將在今年第二季度正式完成。對外宣布此消息之后,Fisker 的股價在 2 月 24 日早盤交易中獲得了 20% 的提升。
僅僅幾個月之前,Fisker 還與著名汽車供應商麥格納達成合作,后者將為 Fisker 生產其 Ocean 汽車,這是該公司的首款車型,雙方預計將從 2022 年第四季度開始生產該車。
就在昨天,另一家美國明星電動汽車公司也有所動作,該公司宣布將推出新的車型,與特斯拉 Model 3 爭奪大眾消費汽車市場。
此前宣布將與電動汽車初創企業 Lucid Motors 合并的空白支票公司在美國股票交易市場上迎來股價暴跌,本次交易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 SPAC 合并案,此舉旨在滿足投資者對電動汽車領域的投資熱情。
金融家邁克爾 · 克萊恩 (Michael Klein)經營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Churchill Capital Corp IV 在確認與 Lucid 合并后,本周二其股價跌幅達到了 46%。Lucid 這家電動汽車制造商有著 14 年的歷史,這筆交易預計將為該公司帶來大約 44 億美元的現金,此前該公司宣布,其首款車型的生產時間將從今年春天推遲到下半年之中。
這家 SPAC 是克萊恩所管理的規模最大的機構,他曾是花旗集團的銀行家,在指導沙特阿拉伯王國的投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擔任 PIF 的顧問。此外,他還為沙特阿美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提供咨詢。
今年 1 月 11 日,媒體首次曝出該 SPAC 正在與 Lucid 進行談判,自此之后,該股連續大漲,漲幅達到了驚人的 472%。一直以來,Lucid 都在回避與電動汽車領導者特斯拉進行直接比較,但是在上市之后,他們與特斯拉之間的競爭將會不可避免地變得更為激烈。該公司計劃將其車輛推向市場,并對其位于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進行擴建。
Churchill 股價的下跌,意味著可能也對 Lucid 的生產延遲或交易條款感到失望。Lucid 表示,在與 Churchill 的交易完成之前,預計需要 6 億美元的過橋融資來支撐公司的現金流。該公司還預計,在 2024 年之前他們都無法獲得積極的現金流,其負現金流的數額大約 100 億美元,這也引出了有關該公司如何尋求額外資金的問題。
2018 年,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對 Lucid 投資超過 10 億美元。本次與 Churchill 的交易,也是那次投資以來 Lucid 獲得的規模最大的注資。該協議包括 25 億美元的公共股權私募,即 PIPE,這是有史以來 SPAC 交易記錄中規模最大的一筆。Lucid 和 Churchill Capital 的聯合聲明顯示,這次交易是由 PIF 以及 BlackRock、Fidelity Management、Franklin Templeton、Neuberger Berman、Wellington Management 和 Winslow Capital 牽頭的。
兩家公司表示,此次配股的成交價為每股 15 美元 -- 比丘吉爾的凈資產價值溢價 50%-- 相當于約 240 億美元的備考股權價值。合并后的公司的交易股權價值為 118 億美元。
Lucid 首席執行官皮特 · 羅林森(Peter Rawlinson)在接受采訪時說道:“我只是將 SPAC 視為一個工具,一個可以拉動的杠桿,讓我們可以加速發展。這是一場技術競賽,特斯拉明白這一點,因此他們才會有這么高的市值。而 Lucid 也擁有技術。”Lucid 與 Churchill 的這筆交易預計將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
Lucid 此前曾表示,其首款電動汽車 Lucid Air 將是一款豪華轎車,該車原定于今年第二季度開始交付。但是羅林森最新表示,由于與 Churchill Capital 的談判,該公司現在絕對不對該車的具體上市日期作出承諾,該車的起售價為 16.9 萬美元。該公司還計劃在未來推出低價版本的 Air,以及另一款純電動 SUV 車型。
羅林森透露,按照三個班次計算,該公司位于 Casa Grande 的工廠當前的產能為每年 3.4 萬輛。Lucid 希望,在追加投資后,最快在 2023 年將產能提升至每年 8.5 萬臺。
該公司預計,2022 年將交付 2 萬輛汽車,獲得 22 億美元的銷售額。該公司網站上發布的針對投資者的介紹顯示,他們認為 2023 年和 2024 年的收入將分別上升到 55 億美元和 99 億美元。該公司預計,2024 年其利息、稅收、折舊和攤銷前的收益將達到 5.92 億美元。
羅林森表示,除了產能之外,Lucid 預計未來將在新產品上進行大量投資,并在未來一年中,將員工數量提升至 5000 人。
Lucid 的首款車型為小眾高端電動轎車,定位類似特斯拉的 Model S,按照 EPA 的估計,該車單次充電的續航里程大約為 517 英里,約合 832 公里,零百加速時間只需 2.5 秒,并且支持 Electrify America 的直流快速充電器網絡。這一性能表現與特斯拉 Model S Plaid + 相當,后者的零百加速時間更快,只需不到 2 秒,并且支持特斯拉的快速充電網絡。
但是羅林森表示,該公司計劃在 2024 或 2025 年發布新車型,與特斯拉最受歡迎的車型 Model 3 形成直接競爭,屆時兩家公司之間的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
羅林森透露,該公司將在 2022 年生產價格較低的 Air 版本,售價在 7 萬美元以下。隨后,該公司將在 2023 年生產一款代號為 Project Gravity 的 SUV。他表示,自己對皮卡和商用車的開發也很感興趣,但是該公司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會開發這些車型,并且有可能會與合作伙伴共同生產。
Lucid 采取了與特斯拉相同的策略,即先發布高端車型,為品牌打造光環,然后再發布低端車型,打入大眾消費市場。Lucid 會采用這樣的做法,并不會令人感到奇怪,畢竟羅林森是一位曾在特斯拉工作多年的工程師。
羅林森表示,對于汽車行業來說,提高產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在財務方面,但是他表示,當前該公司將專注于更高端的車型。他說道:“生產較低端的車型,需要更多的資本,因為生產這些車需要更大的工廠,以及更多的自動化設備。”
然而有專家表示,Lucid 進入大眾市場的時間可能已經有些晚了,因為大眾、現代和福特等傳統車企都已經推出了各自的低端電動汽車,與特斯拉爭奪市場。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說道:“四到五年后,Lucid 是否還有市場,這是個問題。”
羅林森還透露,上個月有六家知名汽車制造商與他取得了聯系,表示對 Lucid Motors 的技術感興趣。他補充說,他們可能會與另一家公司合作,在未來三到四年內制造出一輛售價為 2.5 萬美元的汽車。
他還表示,目前公司自己生產電池芯還為時過早,并透露該公司與供應商 LG Chem 和三星 SDI 簽訂了電池供應合同。
一直以來,Lucid 都在回避與電動汽車領導者特斯拉進行直接比較,但是在上市之后,他們與特斯拉之間的競爭將會不可避免地變得更為激烈。這筆交易也證實了媒體此前的報道,即該公司正在尋求 44 億美元的現金,他們計劃利用這筆資金將其車輛推向市場,并對其位于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進行擴建。
最近一段時間來,由于特斯拉股價的暴漲,投資人對于電動汽車制造商產生了很大的投資興趣,紛紛開始尋找 “下一個特斯拉”。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電動汽車制造商和下一代汽車技術供應商紛紛受益,Lucid 也是其中之一。
Lucid 的估值,與特斯拉近 6900 億美元的市值相比,可能顯得不值一提,但是對于一家還沒有開始正式生產車輛的汽車制造商來說,能夠獲得這樣的估值,已經非常不錯了。該公司 CEO 羅林森曾多次表示,Lucid 并不是特斯拉的直接競爭對手,因為其產品價格超過了埃隆 · 馬斯克(Elon Musk)渴望接觸的大眾市場消費者。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兩家公司之間的競爭正在逐漸萌發。Lucid 總部距離特斯拉總部只有 16 英里,合 25.7 公里,其首款電動汽車在續航里程方面,與特斯拉 Model S 車型非常接近。Lucid 的新工廠位于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其建設速度可以與特斯拉中國工廠相媲美。人們對這家公司,以及該公司 CEO 的興趣越來越高,這一定會讓馬斯克感到威脅。
羅林森和馬斯克之間有過一段復雜的歷史。這位 Lucid CEO 曾是特斯拉 Model S 車型的首席工程師,但是在他離職創業之后,馬斯克淡化了他在該車研發中所發揮的作用,還曾在 Twitter 上指責他在 2012 年 “情況變得艱難時”選擇離開特斯拉。
長遠來看,Lucid 還在研究類似特斯拉 Powerwall 的儲能解決方案。羅林森表示,該公司希望使用與其汽車電池同樣的技術,開發為家庭和公用事業規模設備供電的電池,并且該公司現在已經打造出了可以使用的原型。
美國總統在競選期間就曾承諾要設定更嚴格的燃油經濟性標準,在他上臺并下達了新的命令之后,電動汽車在美國很有可能迎來更為有利的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