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姑娘”能頂二汽建設“半邊天”
“鐵姑娘”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對勞動女性的一種美譽。
50多年前,在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剛剛起步的歷史背景下,無數有志青年懷抱“產業報國”的理想投身到二汽建設中,其中涌現了大量突破傳統性別分工,勇于挑戰生理極限,積極參加重體力勞動的女同志,并組建了家喻戶曉的“鐵姑娘隊”。
建廠初期,條件艱苦,沒有大型設備的輔助,基礎建設大部分靠人力。在十堰各工廠建設現場,活躍著一支特殊的群體,她們大多是十幾歲、二十多歲的小姑娘,和男同志一起并肩“戰斗”,毫不遜色。
她們在十幾米甚至更高的廠房上施展高空電焊、電氣設施安裝技藝;她們挖土挑石、抬電線桿、肩扛設備、架高壓線、修建廠房、開“蹦蹦翻斗車”;她們每天一身汗水、一身油污,不怕苦、不怕累。
在總裝配廠車間建設現場,姑娘們頂著盛夏酷暑和幾百度高溫瀝青的烘烤,踩在屋面上鋪“防水層”。她們吃苦耐勞,又極為靈巧,一卷油毛氈50多斤重,她們用肩膀將一卷卷油氈扛上房頂,兩人分工協作,攤瀝青、鋪油氈,一天能鋪設68卷。
土建單位的抹灰工也以姑娘們為主,這項工作對體力消耗極大,常能看到她們一手托舉20多斤重的托灰板,一手抹壓水泥砂漿。她們中有許多人因為長期托舉重物使手指變了形。
還有一部分“鐵姑娘”是職工家屬。在那個火熱的年代里,“鐵姑娘隊”的口號是“我們也有一雙手,不能待在家里吃閑飯”。建廠初期,三千多人的“五七”家屬隊伍,組織成一支“裝卸大軍”,她們在工地上主要從事磚、瓦、灰、砂、石等建筑材料的裝卸、運輸、施工現場清理、倉庫材料搬運等繁重體力勞動,實行“行動軍事化、勞動集體化、思想革命化”管理。
一批批“鐵姑娘”的涌現,與男同志并肩為二汽建設添磚加瓦,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職工參與建設的熱情,她們的辛勤勞動和戰斗精神也得到了廣大職工家屬的尊重。她們中誕生了黨的九大代表李鳳英和十一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秦秀蘭。
如今,“鐵姑娘隊”已成為二汽建設歷史上重要的“時代女性符號”,剛柔相濟的“鐵姑娘隊”精神依然是新時代東風女性的時代特征。
二汽建廠初期,員工上山砍柴。
與男同志比賽勞動。
“鐵姑娘隊”抬廠房屋架。
1975年5日5日,二汽鐵姑娘手持風鉆開山鑿石。
頭頂烈日,現場勘測。
自力更生,搞好養殖副業。
記者 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