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持續“白熱化”
8月1日,豐田在中國的最大研發基地“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IEM by TOYOTA)。豐田在華三家合資公司(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的工程師都將加入IEM by TOYOTA主導的研發項目中,電裝公司和愛信公司也將參與其中,以加快電動化動力總成的研發。
在此五天前,大眾汽車集團剛剛宣布將與小鵬汽車和上汽集團展開合作,為旗下大眾汽車和奧迪兩大主力品牌賦能。大眾汽車集團將向小鵬汽車增資約7億美元,從而獲得約4.99%的股份以及一個董事會觀察員席位。大眾汽車品牌與小鵬汽車將合作開發兩款面向中國市場的中型電動汽車,并計劃于2026年投產。奧迪則計劃與上汽集團共同開發面向高端市場的智能網聯電動車產品組合。

短短一周內,國際車企巨頭相繼在中國調整新能源戰略,充分顯示出國內市場競爭的激烈以及高昂的動力電池價格給車企帶來的多重壓力。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飛速發展,新能源滲透率已超過30%。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新能源車累計銷量接近300萬輛,同比增長46.8%。然而,以大眾為首的跨國車企銷量卻不盡如人意。一季度,大眾在中國市場僅交付不到2.2萬輛純電動車,同比大跌25.4%,其中奧迪電動汽車銷量遠遠落后于特斯拉以及比亞迪、蔚來等國產品牌。而豐田在中國的純電之路也步履維艱,純電車型開局遇挫,bZ4X月均銷量不足700輛。這也讓跨國車企終于開始正視中國市場的殘酷現實:想在這個蛋糕上分食一塊就不得不應對競爭、尋求變革。

據記者觀察,殘酷的競爭將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尋求合作,無論是跨國車企與國內車企、還是國內車企自己的聯合,未來這樣的合作模式將是國內汽車市場尋求突圍的主要方式。這不僅可以提升企業自身的市場地位和競爭力,也將有助于形成一個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黃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