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與挑戰并存新能源汽車如何跑好下半場?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 孫媛媛
新能源競爭已經升級到“智能新能源”的競爭,占領智能化高地將會是贏得終局的關鍵。

供圖/受訪者
國家發展改革委7月21日召開專題發布會,介紹促進汽車、電子產品消費有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副司長霍福鵬表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銷量較快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市場占有率、保有量均創歷史新高。從產銷量看,上半年,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1324.8萬輛和1323.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3%和9.8%。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78.8萬輛和3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4%和44.1%。
從市場占有率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部汽車銷量的比例達到28.3%,比2022年提升2.7個百分點。從保有量看,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620萬輛。
當前,汽車產業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特別是數字化變革的背景下,電動化、網聯化和智能化成為主要的變革方向。新技術升級迭代,進一步提速,智能化、數字化變革向縱深演繹,各大廠商紛紛推出智能化、數字化的解決方案,純電動、混合電力、氫燃料、征程式等汽車動力技術變得更多元和豐富,未來消費者的選擇會更加多樣化。
全球汽車產業從燃油時代轉入電動智能時代的下半場,中國汽車產業也從以量取勝的上半場進入高質量發展的下半場,此外我國同時在向汽車出口大國發展,海外市場成為中國車企競技的新賽場。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加持下,汽車產業成為中國的熱點和亮點。
“智能電動”新變革引領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近年來,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勵技術創新、完善政策體系、優化發展環境,有力推動了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在示范應用方面,目前全國已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里程超過15000公里,自動駕駛出租車、無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車、干線物流以及無人配送等多場景示范應用在有序開展。
在網聯發展方面,全國17個測試示范區、16個“雙智”試點城市、7個國家車聯網示范區完成了7000多公里道路智能化升級改造,裝配路側網聯設備7000余臺套。2022年,具備組合輔助駕駛功能的L2級乘用車新車滲透率達到了34.5%。
汽車產業最大的變革是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未來這兩個領域的競爭將重塑行業新格局。對此,擁有19年汽車行業投資管理和管理咨詢經驗的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亞太和中國汽車及工業品主管合伙人張君毅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采訪時表示,2000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時任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校長時,即已被科技部聘任為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總體組組長,開始推進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進程,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達到了既定的目標,并實現彎道超車,在全球新能源領域達到了引領地位,不僅在國內市場的市占率,在海外市場的出口也有很大突破,而且在供應鏈方面,中國也出現了全球領先的電池及相關材料公司、電機及電控公司等。另一方面,智能網聯化也取得長足進步,作為舉足輕重的引領力量在開拓智能汽車的相關工作。
據SNE Research最新數據,2023年一季度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133GWh,同比增長38.6%。Top 10企業市場占有率達91.20%,其中中國企業占據6個席位,寧德時代、比亞迪高居榜單一二位,這6家中國企業動力電池裝機量合計為81 GWh,同比增長50.28%,市場占有率合計為60.90%,同比增長了4.7個百分點。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盡顯強勢領導地位。張君毅說:“所以,即便像特斯拉、大眾、福特這樣的企業也要尋求中國企業的合作和服務,而且這個趨勢不僅在國內也包括海外。”
張君毅還提到,整個智能化方面的突破投入,令中國走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客觀來說,在智能網聯方面,美國特斯拉和中國一部分企業在體驗上、理念上都處在相對領先的位置,這也使得中國無論是出口車型還是自主品牌都得到了長足發展,消費者越來越愿意買本土汽車,而且從全球汽車產業來說,格局亦如此。在改變過程中,一些歐洲企業已顯露電動化和智能化儲備不足、適銷不對路的情況,諸如大眾等企業都在尋求中國的解決方案。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形成了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一批品牌,在國際市場也初具影響力,在優化汽車投資和產品準入管理,激活企業創新活力方面,張君毅建議,今年更多還是讓市場的規律來處理。一方面,在產業資本運營層面要打通后續的通道。智能電動車進入下一場競爭,早期投資智能已經支持智能電動車的開發和發展,但從汽車行業規律來看,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客觀而言,國內資本市場如科創板、創業板等對于新能源、汽車、智能電動車相關企業的上市,特別整車上市相對還不是特別友好,全面注冊制還有待落實加速。前段時間各地投資過熱,造成一部分企業表現并不佳,甚至出現生存問題。應當盡快把這些劣幣淘汰掉,把資源讓渡給有能力、有實力且有意愿發展的企業。另一方面,更多發揮市場的自動協調作用,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清晰領導下來發展這項業務,需要政策更具有可預見性和長期性,這樣企業家才敢于投資市場,消費者才愿意且敢于買車。最近,為進一步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委印發《關于促進汽車消費的若干措施》,開了一個好頭,市場期待進一步的政策落實發展。
低碳趨勢下前景與挑戰并存
傳統車企加快新能源產品布局,新勢力強勢品牌占一席之地。目前,新能源汽車企業銷量排名仍處于變動中,比亞迪憑借豐富的產品線和強產品競爭力,2022年排名第一。上汽通用五菱、吉利、廣汽乘用車、長安、奇瑞、上汽、江淮、一汽、合眾新能源、理想、長城、小鵬和零跑汽車2022年全年銷量均在10萬輛以上。
4月1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舉行的主題為“推進中國汽車產業現代化”的高層論壇上,萬鋼做了題為《邁向中國汽車產業的新征程》的主題演講。他指出,當前新能源汽車全面市場化發展面臨新挑戰。首先,全面市場化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產品性能和質量尚難滿足消費者全氣候、全場景使用需求。其次,商用車進展緩慢,商用車保有量占比12%,但占汽車總碳排放量的 55%。2022年新能源商用車滲透率僅為10.2%,遠低于新能源乘用車25.6%的滲透率。再次,與高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相比,充換電、加氫網絡、車路協同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相對滯后。此外,還存在產能發展遇到瓶頸,基礎資源價格偏高、供應鏈不暢、技術制約等問題。
萬鋼建議,汽車產業鏈各方要緊密協同,滿足新能源汽車全場景、全氣候的市場需求,持續加強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基礎技術研究;統籌推進內燃-電力驅動協同發展,加快燃料電池商用車跨區域推廣應用;促進車-能-路-云跨界融合: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升級和示范應用;著力擴大高水平開放,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共同構建電動、智能、低碳的可持續發展新生態。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在芯片和操作系統、資源供應、技術創新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對此,張君毅認為:“一方面,針對于現實的短期狀態,尚需在國際市場、國內市場進行競爭,不可能因為‘卡脖子’的問題而停滯了發展。中國是最大的汽車市場,結合著跨國企業不愿意放棄中國的市場機會,進一步把自身業務推到更高的競爭水平上去。另一方面,我們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短板,行進過程當中盡快集中力量辦大事,把問題逐步解決,或用替代的技術方案來進行突破。國家要起引導助力的作用,社會資本和企業也需以信心決心,扎扎實實把問題逐一解決。”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擴大,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目前,全球范圍內已經有許多汽車制造商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如特斯拉、比亞迪、日產等,未來還將出現更多的競爭者。這種競爭將推動市場技術不斷更新、產品不斷升級,并為用戶帶來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體驗。
作為市場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用戶需求也在不斷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隨著年輕人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新能源汽車的環保、便捷、智能等特點。同時,用戶對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充電時間和價格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將促使汽車制造商不斷優化產品性能,以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需求。
“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機遇是:在智能化方面,中國企業是愿意投入的,而且很多企業和人才的能力相對于一些國家來說是領先的。挑戰表現在基礎研究方面,在過去對于工具鏈的持續投入以及關鍵技術的貯備和產業化布局方面。有些國家針對性地進行‘卡脖子’的安排,我們需要克服并聰明地應對。但另一方面,由于現在市場需求還處于有待激活的過程中,為了保證銷售,大家在價格上進行了過于激進的調整,很多高端智能化的配置,因為價格和成本的原因并不能投入應用,這是現在遇到的挑戰。”張君毅認為,在一定規模下,新能源汽車新勢力和傳統企業的創新業務能夠通過新的嘗試,多做些落地,才能使企業有新的發展機會。如果規模解決不了,只是單純解決配置問題,即使裝進汽車里,也未必能被消費者接受。
加速出海 中國制造向“綠”而馳
中國汽車出口量在過去幾年實現了驚人的“三級跳”。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量超越韓國;2022年,超越德國;今年一季度,實現了對日本的超越。
7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信息,今年上半年汽車企業實現出口21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53.4萬輛,同比增長1.6倍。業內人士預計,按照這個增長速度,新能源汽車用不了幾年就能占據汽車出口的“C位”。能否延續新能源汽車出口的良好態勢,有賴于區域內產業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汽車企業揚帆出海、勢頭正勁。從輸出產品和技術,到輸出品牌與文化,中國汽車全球化進程正在提速。中國汽車已經實現了“走出去”,下一步,要做到在目標市場“走進去”, 要“站得穩”且“叫得響”,才能可持續發展。為此,既要擁有產品硬實力,也要打造品牌軟實力。一方面要堅持技術創新,提供領先的產品,另一方面要以用戶為中心,融入到當地的市場和文化中,用國際化方式進行品牌建設。
中國汽車企業正在緊緊抓住新一輪變革帶來的機遇,在智能化、電動化的新賽道上,實現從“跟隨”到“引領”的跨越。以比亞迪等為代表的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汽車品牌榜上的排名逐年提升,正在向世界級品牌大步邁進,發展勢頭持續向好。打造世界級汽車品牌,雖任重道遠,但未來可期。

創新 “智能化方面的突破投入,令中國走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亞太和中國汽車及工業品主管合伙人張君毅表示。
張君毅建議,國內車企可以選擇有潛力的市場作為目標市場,隨時關注當地市場的需求、政策法規以及存在的潛在法律風險和政策風險。不同的市場,不單要看市場的總體規模,也要看市場政治經濟的穩定性和對于中國產品出口的持續性支持。有些國家市場比較大,但由于法規的原因,中國企業并不適合發展,有些地方已經對中國企業并不是很友善,出現了一些政策限制,所以,要找既能夠跟中國長期合作,同時也對中國車有需要的國家進行深度開拓和發展。另外,中國企業到了海外市場以后,也需要更多按照當地的規律去辦事,同時也要把整個中國汽車品牌向上形象統一地進行傳達,“我們來自中國,代表中國制造、中國品牌的形象,給當地用戶帶來最佳體驗的產品。”
新能源汽車發展 智能化是必然趨勢
付炳鋒預測,以新能源汽車為基礎的智能網聯汽車已經成為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網聯化技術加快演進,產業布局加速。伴隨越來越多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加入,以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為代表的汽車“智能化”角逐已經拉開帷幕。5G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趨勢下,汽車從單純的交通工具,向智能終端和第三生活空間演進的趨勢愈發明顯,汽車產業迎來新一輪變革。未來,軟件將定義智能網聯汽車功能,數據能力成為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競爭的核心基礎。
技術創新是汽車工業核心驅動力,掌握這種創新能力和要素的企業將獲得未來更強的話語權。中國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進一步了激發創新活力,為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增添新動能。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創新,正帶動汽車產業發生深刻的顛覆性變革,多種變革性技術的融合發展,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高地。加強基礎軟件創新,打造自主可控汽車操作系統,是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新基石。
新能源汽車跑好下半場的關鍵在何處?張君毅認為:“有新公司起來,也有老公司落后,所以并不是‘下半場’,而是‘下一場’。首先在第一線,在規模保證的基礎上形成可持續的發展,一定需要做到盈利,對于上下游供應鏈形成一定的控制權,建立起比較好的品牌口碑。汽車產業是規模化產業,沒有規模,其他都是無本之木;光有規模,如果沒有高品質的企業,毛利率太低,也不可持續發展。至于搶占哪個細分市場見仁見智,前提要立在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對于產品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定義,再做到技術升級。”
付炳鋒還提到,當前,汽車產業和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產業加速融合,發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成為行業共識,汽車產業也因此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各方面的技術都進入汽車行業。汽車產業的技術融合發展、汽車與相關產業的跨界合作,推動著汽車成為智能終端,也反向提高了汽車產業的技術內涵,相關產業的技術成果在汽車產業的大規模應用推動了技術的產業化。
比如,以芯片、軟件、算法等為代表的軟硬一體輔助服務與傳統功能的集成技術相互交織、相互強化,跨界融合創新持續深化;消費升級和市場變化,數字技術和業務深度融合,為用戶提供極致的體驗和服務;智能汽車技術的發展可以與智能交通系統相結合,形成更高效的交通網絡。這一切的變革,都要求企業借力跨界融合,打破行業壁壘,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全鏈條體系,在競合中尋求平衡點,塑造全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跨界融合促進新的經濟增長,可以產生新的業務模式和機會,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融合發展的速度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政策的支持而加速。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8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