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固態電池上路實測,量產時間表仍待揭曉
03/02 20:10
汽車商業評論
1489
0
馬薩諸塞州的一家公司Factorial Energy宣布,其創新的Factorial電解質系統技術有望解決固態電池大規模生產的難題,這項技術能夠無縫融入現有的傳統鋰離子電池制造工藝中。
固態電池相較于傳統的濕電解質電池,在能量密度、充電速度及安全性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傳統鋰離子電池內含液體電解質和位于正負極之間的隔膜,而固態電池則將這些組件整合于固體介質中,使得電池構造更為緊湊輕薄。
盡管固態電池潛力巨大,但汽車行業距離其廣泛應用仍有距離。脆性問題及電解質材料的探索仍是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眾多研究機構和初創企業仍在不懈探索。

梅賽德斯-奔馳與Factorial Energy攜手,取得了一項突破性進展。雙方工程師合作開發的固態電池原型已成功集成至EQS轎車中,僅需少量調整即可適配新電池及其配套組件。這一成果得益于奔馳電池系統能力中心和梅賽德斯AMG高性能動力總成(HPP)團隊的共同努力,HPP還為多支一級方程式賽車隊提供引擎。
奔馳表示,固態電池組不僅輕薄,且能量密度更高,能夠在相同體積和重量下提供更長的續航里程。這一創新基于“浮動”電池載體專利,該技術旨在應對電池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變化,通過氣動執行器輔助調節,以提升電池性能和壽命。

2024年底,奔馳在斯圖加特首次對搭載固態電池的實驗室車輛進行了測試,并在2月20日的資本市場日上公布了與Factorial的合作,但量產時間表尚未明確,盡管此前奔馳曾設定2028年為量產目標。未來數月,奔馳計劃通過廣泛的實驗室和道路測試,進一步驗證固態電池在電動汽車中的綜合性能。
Factorial強調,此次測試標志著鋰金屬固態電池首次被集成至量產車型中,這一里程碑事件標志著固態電池技術向實用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固態電池近年來在電動汽車領域備受矚目,其通過固體電解質替代液體電解質,不僅提升了安全性,還允許采用性能更優的鋰金屬陽極,為實現奔馳所提及的“下一代能量密度”提供了可能。奔馳預測,固態電池技術有望將汽車電池的重量能量密度提升至450Wh/kg,遠超當前鋰離子電池的200至300Wh/kg水平。

多家汽車制造商正積極布局固態電池領域,但時間表各異。Stellantis已向Factorial投資7500萬美元,計劃于2026年推出基于STLA Large平臺的示范車隊;現代與Factorial建立合作,計劃2030年量產全固態電池,并于3月展示試點生產線;寶馬則因成本考量,目前仍專注于第六代傳統電池技術,預計固態電池還需八年才能成為主流;雷諾與空客合作探索固態電池,但目前側重于無鈷鋰離子電池;大眾與美國QuantumScape合作,計劃每年生產高達40GWh的固態電池,未來有望擴展至80GW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