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如何成為全球最大
中國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 (EV) 使用國并不是命中注定的。該國電動汽車行業的建立已經形成了十多年,因為政府認識到污染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而中產階級的崛起將加劇這一問題。
從 1990 年代開始,中國道路上的車輛數量開始增加,最終在 2009 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同年,中國政府出臺了一項名為“十城千輛”的試點計劃,該試點計劃在全國 10 個城市中進行了 1000 輛電動汽車的上路測試。
到 2021 年,中國現在擁有全球 44% 的電動汽車(超過 450 萬輛),幾乎是美國電動汽車數量的三倍。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這個國家的電動汽車產業是怎么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發展到現在的?
資助環保運動
中國政府基于四個因素做出積極采用電動汽車的決定:成為這個年輕行業的世界領導者、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減少城市地區的空氣污染量以及減少碳排放。
這個決策過程結合了采用的各種理由,結合了政治、經濟和環境動機。
當我們談到促成電動汽車在中國興起的激進策略時,一項特定政策遙遙領先于其他政策。2010 年代初,中國政府宣布計劃提供補貼,以鼓勵買家搶購電動汽車而不是傳統的內燃機汽車。
出臺這項政策是為了抵消電動汽車價格上漲的影響,購買純電動汽車的人補貼高達6萬元人民幣(9200多美元)。該政策最初在中國五個城市推出:上海、中國東部沿海的深圳、杭州和合肥,以及中國東北的長春。
有關的:
同樣,政府補貼支持了中國一些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商的崛起。以比亞迪為例,它被廣泛認為是該國最受歡迎和歷史最悠久的電動汽車生產商之一(并且得到沃倫巴菲特的支持)。比亞迪的崛起是因為地方政府為汽車制造商提供了稅收減免和贈款,此外還為這些汽車的買家提供了購買補貼和稅收減免。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在 2010 年代的逐漸崛起無疑是實驗性的,因為它在這十年開始時是一個藍海市場——這是一個幾乎沒有現有競爭或全新的經濟領域。
在十年之交,該國一些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甚至不存在。沒有蔚來,沒有小鵬,也沒有力汽,特斯拉依然專注于歐美市場。這十年的頭幾年都在試圖弄清楚如何孵化這些公司的環境。
行業成熟
2010 年代中期,中國多家電動汽車整車制造商的成立,為中國市場帶來了更新更好的技術,并迅速提高了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速度。
您可能還喜歡:
蔚來成立于 2014 年,以其電池交換技術而聞名全球,這是一種超快速、更高效的電池充電形式,已被證明適用于出租車和公共交通系統。小鵬也是由廣州一家汽車公司的兩名前高管于 2014 年創立的,他們尋求開發自己的新電動汽車車型,第一款車型于 2018 年發布。
特斯拉于 2013 年進入上海市場,但直到五年后才開始在當地生產汽車。這些公司崛起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來自阿里巴巴、騰訊和小米等中國主要科技公司的投資。這些公司已經成功地顛覆了各種數字市場,并通過成為電動汽車藍海的早期投資者,成功地幫助開辟了電動汽車行業的新道路。
與此同時,該國一些最大的國有汽車公司開始參與其中。中國最大的汽車公司上汽利用與國際汽車品牌大眾汽車和通用汽車的關系擾亂了電動汽車市場,并對特斯拉在中國的主導地位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挑戰。與此同時,另一家國有汽車公司北汽與德國汽車制造商戴姆勒合作,于 2017 年創建了北京電動汽車 (BJEV),推出了他們的 Arcfox 品牌。
市場現狀
到 2021 年,政府將繼續為新的電動汽車買家提供一系列優惠。消費者的好處包括增值稅(增值稅)豁免和某些補貼電動汽車的價格上限,這意味著如果他們遵循補貼汽車的指導方針,新買家的平均支付不會超過 300,000 元人民幣。
從長遠來看,對私家車的補貼將減少(從 2020 年到 2023 年每年減少 10%)。但是,一些制造商必須生產一定比例的電動汽車,目標是到本十年末達到產量的 25%。這些措施對電動汽車行業的持續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關的:
作為這種增長的一個例子,路透社報道稱,2021 年 3 月是中國電動汽車銷量連續第 12 個月增長,交付量超過 225,000 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