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參與,BBA的2025戰線
剛剛過去的2024年,智駕由2023年的“賽道確定性”,轉變為“技術確定性”。關于智駕是否是產品力的問題,已經沒有討論的價值了。畢竟,高速NOA正在向車端普及,而城區NOA從少數品牌的競爭變成技術擴散的典型模式,端到端成為競爭焦點。預計在今后兩年內,城區NOA將復制高速NOA普及路線。
在研究型技術向工程技術轉化的當下,跨國豪華品牌是否“參與游戲”,值得關注。2024年,BBA在中國的銷量均有下滑,但總體還是保住了銷量基盤。頭部豪華品牌的位置沒丟,但感受到新勢力越來越強勁的挑戰。關于如何回應的問題,BBA在兩年前應該就想清楚了,而2025年,是亮出具體方案的時候了。
雖然給出的技術解決方案各有不同,但BBA都需要回答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處理既有品牌、技術和產品資產三者的關系。換言之,BBA的研發部門乃至乙方供應鏈,被授命思考,如何將智駕技術納入到研產體系內,又不損及多年來他們賴以成名、并獲得品牌溢價的資產。而這些方案最終的判斷結果,則看是否能進入到當下乃至未來的主流競爭。
寶馬:V2X量產,品牌基調第一位
看上去,寶馬依然希望保持“駕駛者之車”的品牌基調。寶馬中國CEO戴鶴軒曾表示,決心通過創新、個性化,為用戶提供情感價值。而高辨識度的設計,仍然是豪華品牌差異化的主要因素。
他旗幟鮮明地提出,“寶馬的豪華就是以創新堅守智能駕趣·。”而智駕追求的低人工接管次數,屬于功能價值,多少妨礙了用戶從駕駛當中享受樂趣。如何平衡兩者,寶馬在今年1月量產新5系上搭載“車路云一體化”(V2X)技術 ,就嘗試在保證駕駛樂趣的同時實現智駕。

寶馬V2X技術的特殊之處在于,給車主提供“超視距”感知。這種感知能力,并非來自車載傳感器(攝像頭、雷達等),而是來自車云一體的信息傳遞。再往前一步,就是智慧城市。但在智慧城市建成之前,V2X仍然為駕駛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而車主提前掌握前路信息和路況細節,不啻于擁有上帝視角,“一切盡在掌握”這種措辭,聽上去很“硬廣”,但寶馬實現了這一點,由此帶來的情緒價值可能被低估了。
寶馬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將智駕融入到既有品牌和技術資產當中。智駕為品牌屬性增值,而非削弱后者。寶馬所取悅的,仍是將駕駛視為超越代步功能的一群人,這群人本來就很認同寶馬的品牌主張。寶馬選擇的智駕路線,相當于強化了基本盤。
寶馬的數字化創新也圍繞“駕趣”做部署。寶馬倡導信息傳遞“零層級”、駕駛“零打擾”和體驗“零壓力”。其他都很容易理解,“零層級”意味著主要功能和信息都在主頁上顯示,無須進入下一級菜單。這意味著寶馬要嚴格篩選核心信息,即對信息做減法,這很符合寶馬一貫主張。這些理念在多次迭代的iDrive系統中體現。寶馬聲稱,寶馬智能座艙有70%的功能,是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做的。
在2025年的新車型中,“全景視域橋”的技術支持,就來自于V2X技術。需要注意,寶馬是率先將這一技術用于智駕實用化的品牌。寶馬聲稱擁有全棧智能網聯軟件開發能力,擁有3000多設計師,并與合作伙伴推動“端到端”駕駛落地。
我們猜測,2026年寶馬計劃量產的新世代SAV,將搭載“端到端”系統。寶馬的“端到端”極度強調安全,一上來就要成熟系統,這多少拖慢了進度,無法和中國品牌比拼速度,畢竟寶馬更注重維護既有資產的價值,也不會為了搶智駕進度而犧牲寶馬的品牌定位。
智駕研發主要團隊,寶馬部署在中國,北京研發中心大體上負責車輛工程和三電,上海團隊則以數字化為主。北京和上海機構都隸屬于RDC(中國研發中心)
相比寶馬,奔馳選擇了更為“中國化”的方式——另組團隊。5年中投入105億元和2000人團隊,去做安全內容的所有corner case(極端場景)內測。而業內通行做法,是將這部分放在量產車上“眾測”迭代升級。
奔馳負責人王忻曾表示,奔馳的智駕團隊的組織結構,更像新勢力。當然,奔馳技術研發的風格,和寶馬一樣屬于保守派。
2023年,奔馳上線了高速NOA,這和國內智駕競爭頭部速度差不多。率先從銷量擔當E級開始部署,再逐漸滲透到GLC和C級。也是在這一年,奔馳在中國謀求將智駕全部打通,將端到端、HMI、底層測試、云端數據收集等,歸攏到一起。這是奔馳在中國首次獲得智駕全鏈路研發能力。
在組織架構和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奔馳表現得都比較激進。奔馳的第三代人機交互、L2+導航、智能泊車將部署到旗下所有的車系上,覆蓋燃油、插混和純電。奔馳實現“油電同智”的障礙,將不復存在。而這一戰略性規劃,將在2025年開始逐步實現。
德國本土正在進行L3自動駕駛的路測,同時奔馳在北京也拿到L3測試牌照。2025年,兩個類似的團隊會產生競爭,看誰能率先實現L3的迭代和商業化。奔馳極少在內部開展賽馬機制,現在為此破例了。
顯然,奔馳在研發端做了很多“中國范”的改變。雖然研發上另起爐灶,但對于既有車型資產,奔馳沒有放棄任何燃油車系列的意思。對于多年來營造的豪華品牌價值,必須小心呵護。
看上去,奔馳的訴求是在智駕領域的產品力不能低于潛在競品。當然,奔馳公開從未將任何中國品牌納入到競品范圍內。

奧迪:擁抱華為,保護技術框架
相比寶馬和奔馳,奧迪的動作才是最大的,但也是最慢的。
奧迪2018年就宣布和華為合作,直到最近才拿出成果。2025年即將上市的奧迪A5L,搭載了華為的ADS2.0。后者的套裝硬件包含了3激光雷達在內多個傳感器和400Tops算力的昇騰算力卡,與阿維塔的和問界車型上的系統基本相同。后續,也有多個車型都將搭載華為智駕系統。
不過,ADS2.0仍然是經典的規控算法,尚未升級到ADS3.0端到端算法。奧迪的創造性在于,于燃油車上部署了華為的整套智駕系統,顯然,這需要雙方技術團隊做長時間的對接和二次開發。畢竟,智駕系統的驅動動力系統,對于電車很簡單,對于油車則比較麻煩,需要控制噴油量、節氣門開度、變速箱、檔位匹配等。不過,這本來就是奧迪擅長的部分。可以推測,奧迪仍然需要將執行信號轉化為油車動力的各種執行邏輯,而不是完全扔給華為了事,這也是相關產品開發周期比較長的可能性原因。
與賽力斯完全依靠華為的雙智系統不同,奧迪與華為合作,更注重自身技術的完整性,寧愿單獨為華為智駕開發出對接的總線和算力系統,也要保護自己車型的技術框架。
這種合作,對華為也是一種全新體驗。畢竟,華為很少有機會為燃油車開發智駕系統。與跨國品牌合作成功后,勢必為豐田、本田等傳統品牌合作打通技術和商業路徑。當然,目前這些合作出來的車型,都限于中國市場發售,向第三國擴散自己技術的愿望,暫時沒有苗頭。
至于奧迪與上汽的合作,則屬于既有合作伙伴之間的其他嘗試,在此不展開。

事實上,在智駕的參與游戲中,BBA持續進行了高強度的投入,看上去速度不如中國對手,最大原因在于對品牌資產的訴求,而豪華三強,對保護自身技術資產的態度高度一致。畢竟,保護車型平臺的技術完整性,就是保護自己的品牌形象的完整性,即使開發周期為此拉長。
全球市場范圍內的智駕上車,BBA至少在2025年興趣不大。因為除了中國,其他市場在這一部分的競爭并不激烈,同時又有中美、中歐對技術輸出輸入的一系列政策背離,需要小心處理。
“智駕在中國”,這一戰略共識毋庸多言,以中國為智駕的研發主基地、主要投資地、主要人才和供應商來源地。這一選擇,將在2025年繼續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