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銳德于德翔:電動汽車的普及將降低新能源儲能的成本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已經突破了一千萬輛的大關。據工信部統計,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了19.3%,同比增長11.4個百分點。在國家雙碳戰略的影響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等新能源產品的認知度日益提高,為新能源產業發展再添一把火。

特銳德、特來電董事長于德翔表示,“即使在疫情的情況下,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售量至少會超過500萬輛,我認為充電的春天就要來了。”
充電基礎設施作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支撐,直接影響著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在促進國家雙碳目標的達成。于德翔認為,“中國最大的排碳其實是發電廠燒煤,第二大排碳就是汽車燒油。碳中和如果讓汽車不燒油,發電廠少燒煤,就實現碳中和。”
在碳中和背景下,國家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新戰略目標。新型電力系統將深度融合新能源發電和新能源汽車兩個關鍵產業,推動著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也催生了充電技術及新產業。
對于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于德翔認為,“風電、光伏、水電又具有不確定性、波動性和無序性。為了平抑它們,國家說要配儲能,實際上現在不是儲能的技術問題,而是儲能的成本整個限制了碳中和的發展。”
“特來電以‘實現新能源車充新能源電,讓尾氣和霧霾遠離人類’為使命,在充電網技術研發上高強度投入,不斷創新引領,打造了面向新能源汽車用戶的充電網系統。我們通過把每一臺電動汽車上的電池連接和聚合成了一個巨大的儲能網,利用電動汽車的富余容量和富余壽命,零成本的實現了儲能。隨著大規模電動汽車的發展,儲能的成本幾乎為零。”他預測,到2030年所用的電力,可再生能源達到了60%。
未來,隨著電動汽車的滲透率不斷提高,在儲能成本不斷降低的前提下,這種通過鏈接新能源發電和新能源汽車的“新型電力系統”,將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