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下一張外交名片
導讀: 這幾天李總理外訪德國,總是會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關聯在一起,這不禁讓人猜想,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會成為當下或未來的外交新名片嗎?
中德聯手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除了大出風頭的寶馬,中德還有其他相關的車企合作或研究方面的聯手。
首先是新造車勢力的蔚來汽車,此次,蔚來汽車與博世集團亦在集體簽約之列,根據協議規定,雙方將在傳感器技術、自動駕駛、電機控制和智能交通系統等領域展開重點合作。
此外,江淮、大眾也升級合作。此前,江淮大眾旗下全新品牌思皓(SQL)發布,同時首款新車SQL E20X發布。而此次,江淮、大眾聯同大眾集團旗下西亞特一起簽署了合資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該諒解備忘錄,三方計劃將在2021年正式建成一座研發中心,開發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電動汽車車型、車聯網及自動駕駛技術以及配套的零部件和核心技術。
校企合作方面,7月9日,戴姆勒與清華大學再次牽手,簽署了合作意向書,進一步深化雙方在可持續交通研究領域的合作。雙方表示,未來三年,該聯合研究中心將每年投入經費數百萬元人民幣,重點擴展在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領域的研究,繼續推動交通領域產學研結合的新模式發展。
除了企業及校企之間的簽約外,7月9日,在兩國領導人見證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與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聯邦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代表共同簽署了《關于自動網聯駕駛領域合作的聯合意向聲明》。根據《聯合意向聲明》,中德兩國將建立高級別對話機制,加強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等在自動網聯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多層次交流與合作。
編輯點評:在兩國總理的見證下,中德兩國成功達成了一系列的合作。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是其中很關鍵的一部分。在大國的燃油車禁售時間表公布后,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迎來發展機遇。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的產業規模上有優勢,而德國在汽車工業的技術儲備和人才積累方面的優點突出。而合作的達成無非是看到了各自需要的利益,各取所需。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似乎也在逐漸發展成為大國外交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