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一市都在搶!長三角靠什么吸引新能源車企?
近期舉行的上海車展,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新能源汽車刷了一大波流量。而長三角,正在成為新能源汽車的集結地。
特斯拉、蔚來、威馬、天際、愛馳、智己、上汽R、華人運通……目前,上海已聚集了眾多新能源汽車企業,新入局者還在源源不斷加入。
上海的吸引力,與政策環境密切相關。
今年3月1日起,新一輪《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辦法》實施。
兩周之后,上海市政府明確“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高地”的目標。
最新出臺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更為上海規劃出一個具體且有明確發展節點的未來:到2025年,上海目標實現本地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12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3500億元,占全市汽車制造業產值35%以上。給上海新能源市場又注入一針“強心劑”。

蘇浙同樣不甘示弱。
目前,江蘇已初步建立包括整車、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制造裝備等較為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特別是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充電基礎設施也全國領先。
“去年11月,小鵬全國的銷量達到6400臺,同比增長200%以上,其中江蘇新能源汽車的購買力在全國領先。”小鵬汽車蘇皖地區負責人閆立朋向《國際金融報》展示了一組數據對比:2019年11月,小鵬在江蘇銷售87臺,到了2020年11月這一數據變成了490臺。
“公司計劃今年在江蘇地區增加10家以上門店,爭取年銷量翻倍。”該負責人表示。
再看浙江。2020年,浙江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7萬輛,占全省汽車產量的6.1%、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的5.3%;全省共有12家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已批復產能65.4萬輛。同時,浙江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水平持續提升,智能物聯技術應用進程加速,氫燃料電池汽車布局加快。
“十四五”期間,浙江新能源汽車發展將圍繞提升整車制造綜合競爭力、突破關鍵零部件產業短板、打造智能汽車發展新優勢、培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完善新能源汽車服務體系等方面展開。
“在關鍵零部件產業上,浙江將聚焦突破動力電池、補強驅動電機電控、布局車規級芯片和智能傳感器、做強特色關鍵零部件等方面,提升整條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強度和韌性。”浙江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長三角三省一市中,安徽與新能源車企最有淵源,省會合肥素有“最牛風投”之稱,其最知名的一筆投資無疑是“抄底”蔚來。
2020年初,蔚來因為現金流短缺正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同年4月,合肥與蔚來簽訂了一筆70億元的股權融資。交易完成后,合肥方面合計持有蔚來中國24.1%的股份,蔚來持有蔚來中國75.9%的股份。今年4月7日,在蔚來合肥工廠,蔚來品牌第十萬臺量產車正式下線。
有了蔚來的先例,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選擇駐扎合肥——威馬在合肥設立威馬智能汽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吉利將與安徽政府共同推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設;特斯拉汽車銷售服務(合肥)有限公司落戶于合肥肥東經開區;大眾合肥制造基地正式開工,將開發基于MEB平臺打造的全新純電動產品;零跑汽車與合肥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后續雙方將展開更多合作。
按照規劃,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將超過千億元,整車產能達到100萬輛。合肥正傾力將自身打造為“新能源之都”。

“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有其底氣和實力。”汽車行業分析師張毅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合肥綜合實力已經躍居新一線城市之列,更擁有扎實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基礎。
張毅進一步分析稱,經過多年發展,合肥早已形成以江淮汽車、長安汽車合肥基地為代表的汽車產業集群,不僅為合肥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更集聚了大批人才,沉淀了足夠技術,形成了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和市場氛圍。目前來看,盡管合肥相對于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區的汽車產業還有差距,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為合肥提供了“換道超車”的機會。
在張毅看來,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路徑是:在對產業實施深入研判、對產業鏈條進行全面梳理、對進入時機進行精準把握之后,通過引入龍頭企業、補齊產業鏈短板、合理運用資本手段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培育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
“合肥 ‘坐擁’大眾、蔚來兩大新能源車企,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吸引力無出其右,也具備培育早期項目的有利條件。”張毅說,未來要在健全產業鏈的同時,培育一批新的核心供應鏈企業,為新能源汽車之都的持續競爭力奠定基礎。
“在具體的執行層面,還應回歸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和資本的力量。”張毅強調,合肥目前擁有合肥市產投集團、合肥市興泰金融控股集團、合肥市建投集團以及合肥高新區高新投資集團等一批政府投資平臺,已形成較好的國有資本運作體系。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