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西方公司正向中國學習電動汽車的成功經驗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29日發表題為《西方車企正向中國學習電動汽車的成功經驗》的文章,作者是洼田洋子。文章摘編如下:
在中國的一個電動汽車中心,大眾汽車集團的工程師們正從該國汽車業中探尋經驗啟示,了解如何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加快生產速度并擊退本土競爭對手。

這家德國汽車生產商長期以來都在中國市場稱霸,但隨著中國汽車行業向電動化轉型,該公司在中國市場份額持續下降。大眾汽車現在正設法解決如何與中國汽車制造業新秀競爭的難題,這些中國廠商能夠在耗時比大眾汽車短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推出性能良好、價格親民且高度智能化的電動汽車。
日產汽車也在試圖通過運用從一家中國合資企業學到的技巧來加快汽車生產速度。豐田汽車正從中國合作伙伴那里引進工程師,以更好地開發電動汽車和智能汽車。
這些舉措凸顯了一個重大轉變。過去,中國在發動機和動力傳動系統方面很難與西方匹敵,更不用說掌握西方技術了,但現在西方公司需要向中國學習了。
▲4月21日,豐田汽車公司社長佐藤恒治在東京接受外國記者的集體采訪。(新華社)
這種轉變不僅會影響中國汽車市場,還會在外國制造商的主場產生影響。中國的電動汽車制造方法、供應商和數字技術可能會滲入到外國汽車廠商中。
為了抵御更便宜、更時尚的中國電動汽車可能造成的沖擊,美國設置了高關稅,歐盟也在調查中國對電動汽車制造商的補貼情況。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區負責人拉爾夫·布蘭德施泰特說,過去,大眾汽車在歐洲開發汽車,做一些調整后引入中國。現在,這種辦法已經行不通了,因為在電動化且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中國市場上,消費者的要求已大為不同。
一些跨國汽車廠商已開始撤離在華業務或重新調整戰略。對于大眾汽車來說,撤出中國并不在考慮之列。中國是大眾汽車最大的市場,約占該公司汽車銷量的40%。
布蘭德施泰特說,大眾汽車需要近四年的時間才能將一款新產品推向市場,而中國車企只需兩年半左右的時間就能做到。他說,現在大眾汽車的目標是將汽車開發周期縮短到兩年半左右。
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一些措施借鑒了中國的方式。措施之一是向動作迅速的中國本地供應商采購更多零部件,而不是依賴德國供應商。大眾汽車稱,從顯示屏和媒體系統到動力電池和前大燈,從中國供應商采購這些產品將使開發周期縮短約30%,成本降低20%至40%。
大眾汽車高管表示,在過去四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國供應商在質量、耐用性和技術方面都有了明顯改善。
日產汽車也在努力加快速度,扭轉銷售下滑的局面。該公司從與東風汽車聯手推出的本地合資品牌啟辰那里汲取了一些經驗,其中之一是如何加快車輛測試速度。
一名知情人士說,傳統上,日產要等幾個月完成一些模具,然后才能用來制造測試車輛。如今在中國,這家日本汽車制造商正在改用原型模具。日產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承認其在華合資企業已具備強勁實力,任何測試都會符合日產的全球標準。
豐田已將中國研發中心的重點轉向電動汽車和智能汽車,并從在華合資企業處引進更多工程師來參與項目。
與大眾汽車一樣,豐田今年7月也表示將從本地供應商處采購零部件,并正在修改零部件設計,升級生產和制造技術,以降低智能電動汽車的成本。
謀拓商務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比爾·拉索說,許多外國品牌在中國的產品周期落后,因為它們未能為2020年前后興起的電動汽車熱潮及早做好準備,而且需要幾年時間才能迎頭趕上。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董思韻
本文作者:參考消息
題圖來源: 新華社 林善傳 攝
圖片編輯: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