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氫發動機”背后的氫燃料汽車:銷量只有純電動車零頭,企業靠“講故事”融資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馬維輝 北京報道
一則“青年汽車集團水氫發動機在南陽下線”的新聞,讓氫燃料汽車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5月23日,《南陽日報》頭版報道稱,水氫發動機在南陽正式下線,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制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隨后,該事件迅速引發關注,5月24日,南陽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報道用詞不當,信息發布不準確導致誤解。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內燃機研究所副教授管斌表示,所謂“水氫發動機”,就是常說的“氫燃料電池”。“氫燃料電池”是以氫氣作為動力的,并不是說加水就可以行駛的,其中還涉及到一系列物理化學復雜反應。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氫燃料電池汽車存在幾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銷量只有純電動汽車的零頭。國內目前研發氫燃料汽車的單位也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有些企業主要靠在資本市場上“講故事”進行融資。
銷量只有純電動車零頭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氫燃料電池就已經被應用在汽車上。在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起步也不比純電動汽車晚。2001年,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啟動,提出“三縱三橫”總體路線,其中“三縱”指的就是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
不過,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純電動汽車逐漸脫穎而出,獲得了更大的政策支持和市場空間,而氫燃料汽車卻逐漸銷聲匿跡,被打入“冷宮”。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氫燃料汽車一直存在幾個難題。例如,氫氣存儲比較困難,氣態氫氣需要高壓氣罐儲存,液態氫氣則需要保持低溫,對容器要求較高。
“氫在運輸的時候,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將它壓縮,壓力大約能有100多個大氣壓,這對鋼罐的要求就比較高,現有的技術很難做到。”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其次,氫燃料汽車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足。中國國內目前正在運營的加氫站僅有6座,分別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南、廣東等地,這樣的數量顯然無法達到使用要求。
之所以數量少,與氫對安全性的要求較高有關,需要建在遠郊區,周圍一定范圍內不能有居民。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甚至調侃說,氫氣非常危險,它更適合做火箭燃料,而不是用在汽車上。
“前兩天上海特斯拉純電動汽車著火的視頻比較火,但純電動汽車著火一般不會爆炸,而且著火之后也能有足夠的時間讓乘客安全逃離,其實比燃油車還要安全,更不要說易燃易爆的氫了。”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副主任宋健也表示,氫燃料的操作難度遠大于電和天然氣,無論是儲運、加注還是使用過程中,很多安全問題都沒有經過嚴密考核。加氫罐在700公斤大氣壓的情況下閥門很難做到密封,如果在地下車庫泄露出來,氣體如何疏散都是問題。
正是由于以上種種短板,使得氫燃料汽車發展較純電動汽車嚴重滯后。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261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的保有量就達到211萬輛,占比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1.06%。
從單年的銷售量來看,以2018年為例,純電動汽車銷售量為98.4萬輛,燃料電池汽車銷售量則為1527輛,還不到純電動汽車的零頭。
“在國內,氫燃料汽車與純電動汽車的起步時間都差不多,但氫燃料汽車的保有量現在一共才幾千輛,而純電動汽車已經超過200萬輛了,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企業靠“講故事”融資
既然氫燃料汽車有這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為什么還是有許多國家投入力量進行研發。
一方面是由于氫燃料汽車的誘人前景,在續航問題上,氫燃料的能量密度是鋰電池的7倍;在充電問題上,加氫只需3-5分鐘,而充電則至少需要40分鐘以上;在排放問題上,氫燃料汽車更是“零排放”,其排出的“尾氣”實質上就是水。
此外,純電動汽車存在續航差、充電慢的短板,混合動力汽車面臨全球節能減排法規的進一步加嚴,汽車行業也需要尋找“第三條道路”。因此,發展氫燃料汽車就被賦予了搶奪新能源技術制高點的戰略意義。
不過,上述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在氫燃料汽車的眾多研發單位之中,也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
“有的是利益集團在背后推動,例如某些國外汽車廠商;有的是學術人員為了設立國家重大課題,來獲得學術經費;還有的是一些企業在炒作氫燃料概念,再通過這些概念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他說。
“有的企業,實際營收其實非常差,但通過講氫燃料汽車的‘故事’,就可以不斷去融資,有的已經融資上百億元了,這對他們是實實在在的好處。”該人士說。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以來,二級市場上燃料電池產業鏈板塊整體上漲趨勢明顯,相關概念股如雄韜股份、美錦能源、全柴動力、厚普股份、雪人股份等從年初到現在的漲幅均超過了100%,整車企業代表如中通客車、福田汽車等也分別上漲了90%和32%。
今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了“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這是氫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燃料電池產業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
目前,各地方政府也對氫燃料汽車企業也大多持積極態度。以南陽為例,2018年12月,南陽高新區與金華青年汽車簽約氫能源整車項目,該項目總投資83.16億元,其中南陽市政府平臺出資就有40億元。
據了解,該項目規劃產能單班10萬臺/年,三班30萬臺/年新能源乘用車,預計2020年建成投產。項目建成后可實現產值300億元,可增加1000多個就業崗位。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