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的下一階段:實現油、電車同價,無需追求極致能耗或性能
汽車電動化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現階段似乎進入了誤區。
近兩年推出的全新電動或混動汽車都在追求兩個極致,其一是更低的能耗,其二是更強的動力;然而這兩點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汽車用戶們都知道電動汽車省錢,也都是驅動電機能帶來強勁的動力。

用車成本達到平均值即可,現在已經遠低于平均值。
這里所謂的平均值指的是人均交通出行費用,參考統計局發布的系列數據,人均交通通信消費開支約300元/月左右;只要使用汽車的交通成本能低于平均值就算達標,燃油車自然是很難達到這個標準的,但是新能源汽車早已經實現。按照年均行駛一萬公里來計算,純電動汽車即便用每度一元的電,其平均百公里成本也只是20元左右,一萬公里就是兩千元,平均到每個月的開支不到170元。

插電增程混動或普通混動汽車用戶往往是以電動模式為主,一年中的里程充其量會有兩三成是混動模式跑出來的;那么一年中的電費就是1600元左右,油費開支約1300元左右,平均到每個月也只是兩百多元。
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成本已經低于平均交通通行費用開支,在用車成本方面已經不會讓用戶有壓力。

至于性能更是無需再探高,現在10萬級的電動或混動汽車已經可以達到中端燃油車的性能標準,電驅動車輛的性能已經有很大的冗余;那么為什么電動汽車還是難以全面替代燃油車,現在仍然有如軒逸、雷凌、朗逸、寶來、威朗、邁騰、雅閣、帕薩特等熱銷的燃油車呢?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答案其實很簡單,在這些車的價格區間里,至少目前還缺少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車選項;或者說優秀的新能源汽車的價格仍舊普遍偏高,在15萬以內的主流車價格區間里仍然以小型和微型電動汽車為主,與上述車輛尺寸相當的緊湊級車屈指可數。

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們在不斷探索更高密度的動力電池,功率密度更高的驅動電機,更高水平的控制單元;可是現在主力市場用戶所需要的不是綜合性能更強,價格更高的選項,而是綜合性能中規中矩即可,價格也要做到中規中矩的電動汽車。汽車市場已經是買方市場,市場用戶需要什么,汽車制造商們就該造什么;然而現在的汽車制造商似乎沉迷于技術探索,在產品規劃方面沒有足夠多的聆聽市場的聲音,埋頭苦干確實能造出更多優秀的車,可是這些“曲高和寡”的車可無法成為刺激車市活力的強心針。
新能源汽車應當加強市場競爭,鼓勵價格戰,加速推動燃油車和電動車的同級同價;只要15萬以內的車輛能做到同級同價,主流車市場銷量勢必會出現井噴式增長,汽車行業的寒冬也將終結。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天和MCN發布,歡迎轉贊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