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險增速近100%!車車科技發聲
9月11日,保險業迎來的第三個“國十條”《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以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為重點,深化車險綜合改革。”這奠定了未來一段時期車險市場的大基調。
車險是國內財險業的基本盤,正面臨新能源汽車及其智能化帶來的變革。近日,券商中國記者就車險熱點采訪了車車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張磊,他預計,未來三年左右,新能源車險會占到整個車險市場的25%~30%,并有望進入承保盈利階段。

張磊認為,隨著車企逐步介入保險,車企在車險市場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車險服務也會有“長周期”特征,更強調圍繞車的全生命周期進行。同時,智能駕駛會帶來車險形態變化,車企和運營方會成為“未來車險”的購買主力。
新能源車險承保盈利“有望”
作為鏈接車企與保險公司的第三方服務商,車車科技對近年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有直觀感受。今年第二季度,經車車科技系統出單的新能源汽車保單數有22.5萬單,同比增長147.3%;對應新能源車險保費6.63億元,同比增長99.6%。張磊表示,過去五年,車車科技業務連續增長,并即將實現盈虧平衡。“未來,尤其是在新能源業務領域,未來幾年我們預計將實現100%以上的增長,甚至更多。”
“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首次超過了傳統燃油車。”張磊表示,新能源車險近年的增長顯著:2023年保費首次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85%,在規模8600多億元的車險市場中,占比顯著提升。他預計未來三年內,新能源車險的市場規模可能會達到2000億元甚至更多,會占整體車險市場的25%~30%。
當下,新能源車險市場仍面臨著“車主喊貴,保司喊虧,車企無奈”的三方不利。對車主而言,新能源汽車的平均保費比燃油車保費高一倍以上,但保險公司新能源車險持續承保虧損。
張磊表示,新能源車險賠付率較高,可以歸結為兩個主要因素:新能源汽車的高出險率和高平均賠款。這背后,與新能源汽車的加速度性能、精密度和集成度,以及車主結構、駕駛技能成熟度、車主網約車用量等有關。此外,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巨大的智能終端,集成了大量的智能化功能,其風險判斷和定價邏輯與傳統燃油車完全不同。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準確定價和預判事故風險變得尤為困難。
“這類似于15年~20年前車企BBA品牌(寶馬、奔馳、奧迪)。”張磊說,當時,這些豪華車的維修費用非常高,保費也很貴,導致保險公司承受虧損。隨著社會化修理能力的提升、維修技術的成熟,以及配件供應鏈的完善,賠付成本逐漸下降。
他認為,新能源車險正處于類似的初期階段,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的成熟,賠付成本也將逐步降低。隨著新能源車的保有量增加,同一品牌不同車型的配件可以通用,維修成本的邊際效應會出現遞減。同時,保險公司通過積累更多的數據,實現數字化閉環,定價將更加精準,并能夠更好地反映車輛風險的差異化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保險公司將逐步實現扭虧為盈。
張磊樂觀預計,大約三年后,新能源車險將迎來一個盈利的時代。“目前,市場仍處于藍海階段,有些中小財險公司可能虧損嚴重,大公司則處于微虧狀態。但我相信,隨著市場的發展,三年左右的時間足以讓新能源車險市場回歸盈利軌道。”
車企下場帶來車險“長周期”特征
在車險領域,近年的一個現象是新能源車企紛紛“下場”,特斯拉、比亞迪、“蔚小理”等均已有保險公司或保險經紀公司的布局。
在張磊看來,新能源車企重視客戶體驗,新能源車主抱怨保費高昂,讓車企越來越重視保險業務,也是一些車企開始直接介入保險業務的原因。這種趨勢也反映了車企希望自身掌握更多定價權和進行風險控制,車險已經成為連接車企與用戶的重要紐帶。
“車企,在未來的車險市場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張磊表示,這種趨勢可以歸納為車企將成為車險的主要“入口”,預計車企將至少貢獻20%到30%的市場份額。而在燃油車階段,車險市場中的大部分業務來自4S店渠道,車企幾乎不貢獻保費。他認為,車企通過數字化平臺的滲透,將進一步鞏固其在車險市場中的地位。
他判斷,這還會帶來車險市場的另一個變化,即更加重視“長周期價值”。隨著車企向C端用戶直接提供服務的模式轉變,車險成為車主全生命周期價值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車企不再僅僅依賴于經銷商,而是通過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建立起長期的用戶關系。通過提供長期的保險服務,車企能夠在車主購買車輛后,持續參與其后續的用車體驗,進一步提升用戶黏性和品牌價值。“這種轉變類似于蘋果公司在賣出設備后,通過后續服務來延續客戶關系的方式”。
“就像每家公司不太可能自己開發一套財務軟件,而是選擇一些成熟的軟件。”在張磊眼中,車企重視保險,但難以投入大量資源,因此面臨著車險業務數字化系統建設、與多家保險公司系統對接的問題,此外還有車險屬地化運營要求等現實難點。這意味著,新能源車險市場的數字化系統方案提供商,迎來市場機遇。
“未來車險”更多由車企投保
智能化已成為汽車趨勢。新能源汽車大多配備智能駕駛系統,今年以來,隨著“蘿卜快跑”上路,自動駕駛更受關注。與之相伴的問題是,自動駕駛模式下出險,責任方是誰?車險會如何演變?
張磊認為,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在多個城市逐步從L2級別擴展到L3級別的試點過程中,車險與自動駕駛的關系正在發生重要變化。根據試點要求,當自動駕駛模式開啟后,車輛發生事故時的責任將首先由車險進行賠付。而事故的第一責任人不僅限于駕駛員,還可能是車輛的制造商或運營方。
未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張磊認為,車主可能不再需要購買傳統意義上的車險,特別是在開啟自動駕駛模式后。“我們設想,車險可能更多地由車企來投保,而車主僅需購買有限范圍內的險種。在自動駕駛模式下,車主無需承擔保費,這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
演變為嵌入式車險,是張磊眼中,新能源車險市場未來的一個變化趨勢。他表示,未來的車險可能不再只是一個單獨的金融產品,而是深度嵌入車企的整體服務包中,成為車主體驗的一部分。
“車主在使用車輛時可能并不會注意到具體是哪家保險公司提供承保服務。無論是車企自營保險業務,還是通過中介將業務引導至其他保險公司,最終呈現給車主的只是一個包含多項服務的綜合包。”他說,“比如在某汽車APP上,車主可能購買了包含自動駕駛服務、影音娛樂以及車險的服務包。”
欄目主編:趙翰露
文字編輯:董思韻
本文作者:券商中國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