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中國“電動軍團”
【EV視界報道】9月之初,當幾何C(參數|報價)純電動汽車搭上遠洋貨輪從廈門港浩浩蕩蕩駛向以色列和白俄羅斯之際,魏牌、歐拉、華為等中國品牌正在德國慕尼黑國際車展上大秀肌肉。
9月之末,出海戰略發布4個月后的蔚來汽車在挪威的首次ES8用戶試駕完滿收官,30日在奧斯陸新落成的蔚來中心,蔚來將向挪威用戶發布ES8的配置、權益及價格。
電動汽車市場的空前繁榮,讓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品牌展露出走向世界的自信,比亞迪、愛馳、名爵、宇通、東風等車企先行一步成功走出去,而特斯拉、寶馬的在華工廠也使中國成為了全球重要電動汽車出口基地。
當下,借助脫碳化東風,歐洲正在成為中國汽車品牌的展示舞臺,憑借純電動汽車產品的價格、品質等綜合競爭力爭取擴大銷量,可以預見,當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形成規模,將對世界汽車產業格局帶來深遠影響,中國電動汽車在世界各地行駛的時代也將指日可待。
中國車企當自強
進軍歐洲市場,讓中國電動汽車的出口量不斷走強,2021年以來似乎達到了一個小高潮。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112萬輛,同比增長118%。其中對歐洲的電動汽車出口量突破了10萬輛至11.4萬輛,而且主要集中在西歐地區。
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司副司長續超前也表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已超過600萬輛,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動汽車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電動汽車產業鏈。”
隨著電動汽車全球共享紅利時代的到來,中國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頭部企業,開啟了走向全球化的進程,并積極試探海外市場。
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在談2021年1-7月中國外貿運行情況時表示,外貿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外貿新業態持續高速增長,電動汽車帶動汽車出口增長。1-7月,汽車出口同比增長102.5%,增速創歷史同期新高,拉高整體出口增速0.6個百分點。
從主要出口市場來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動汽車出口主要增量是歐洲市場,對歐洲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6萬臺,西歐、北歐、中歐等細分市場均表現優異。
從2021年開始,歐盟將推行更嚴格的汽車排放標準,要求汽車制造商到2030年將汽車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37.5%,達不到排放標準的汽車禁止售賣,否則就要接受巨額罰款。得益于嚴苛的政策驅動,歐洲電動汽車市場快速擴張。
2020年以來,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對電動汽車補貼支持力度加大,消費者對電動、智能汽車的接受意愿較好,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歐盟純電動汽車新車注冊量在其新車總注冊量中占比從去年同期的3.5%升至7.5%。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車企紛紛制定展開了自己的出口戰略版圖,志在打破傳統歐美日韓品牌的長期壁壘,撬開歐洲市場的大門,意義非同反響。
出海并非一帆風順,眾所周知,歐美市場對電動汽車的技術和環保標準非常嚴格,要想取得準入許可須具備高質量實力,對電池的進口管制嚴格也極大提升了對電動汽車安全性的要求。
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近日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了“三個突破”:一是技術突破,建立了上下游貫通的完整產業體系,突破了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其中,動力電池技術全球領先。與2012年相比,單體能量密度提高2.2倍,成本同時下降85%左右。二是產品突破,續航里程在原有基礎上大幅提升,很多車型達到500公里以上。三是市場突破,連續六年產銷量全球第一。截至8月底,累計推廣已經超過700萬輛。今年1-8月份,完成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是181.3萬輛、179.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將近2倍,整個汽車銷售有些壓力,但是新能源汽車逆勢而上。總體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正處在加速發展期。
在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化與智能化的轉型過程中,中國汽車企業有了自己的底氣和實力,只要產品質量過硬,加持性價比和新商業模式,一旦打開歐洲市場的大門,品牌形象也將逐步隨之樹立。
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保持全球電動汽車銷量上的壓倒性優勢,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可達57%。
“中國汽車產品的研發設計、制造工藝、質量控制體系等已經達到世界級水平。‘中國智造’正在成為中國的核心競爭力,這也賦予‘中國汽車、平視世界’的實力和自信。” 嵐圖汽車CEO盧放在2021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表達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下,對中國智能電動汽車未來崛起的看好。
“第一我們有意愿,第二我們有耐心,”小鵬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何小鵬也對媒體表示,“我們既覺得很挑戰,但是我們也一定要往前去走。”
加快電動攻勢
8月份,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呈現爆發式增長。
其中,出口量最多的是特斯拉中國,高達31379輛,特斯拉上海工廠的使命也正在發生變化,從針對中國市場的本土化工廠,轉型成為出口中心,特斯拉的主要車型Model 3從上海銷往了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瑞士、瑞典等數十個國家。雖然受到供應鏈壓力和工廠升級的影響,但上海工廠產能依舊強勁。
除了特斯拉,還有很多外資品牌也計劃將中國工廠打造為全球出口基地。2020年11月,寶馬宣布,由華晨寶馬生產的iX3純電動車型將向全球39個國家和地區出口。
另有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大眾江淮未來將生產的全新小型純電動汽車(可能命名ID.2),未來也有計劃出口至歐洲。
由此看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智能制造體系正變得更加強大,動力電池等零部件供應鏈也為之賦能。
“從汽車引入大國變成汽車輸出大國,這是所有中國汽車人的共同愿望,全球市場才是我們真正的星辰大海。”這是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在外資企業加大在華投資力度,打造新能源汽車出口基地的同時,中國汽車企業也在加緊 “走出去”,出海的種子早已播下,今年進入了萌芽期。
2021年伊始,吉利旗下領克汽車的數百輛領克01 PHEV發運比利時,領克汽車位于比利時安特衛普、荷蘭阿姆斯特丹、瑞典歌德堡的這三家體驗店重新定義了“體驗式汽車零售”,截至上半年,歐洲已經有超過15000位用戶成為了領克“訂閱制”會員。領克計劃在年底前再開設4家體驗店,分別位于德國柏林、西班牙巴塞羅那、法國巴黎以及意大利米蘭。
2月,小鵬汽車209輛純電SUV小鵬G3由廣州啟航出口歐洲市場。截至6月底,出口至挪威的G3已近500輛,另一款車型P7也已在8月末發往挪威,最快10月交付。從2023年起,小鵬每年至少會推出2~3款同時支持國際市場的新車。
5月,蔚來正式發布挪威戰略,進軍挪威市場,9月在挪威開啟首款車型——智能電動旗艦SUV全新ES8的交付,新車型ET7將于明年正式進入挪威市場。按照蔚來董事長、創始人兼CEO李斌的說法,挪威是蔚來出海的第一站,蔚來計劃在明年進入5個歐洲國家。
6月,比亞迪首批100輛搭載刀片電池的純電SUV唐EV由上海港正式發運挪威,8月交付當地客戶,比亞迪計劃在年內向挪威交付1500臺唐EV。作為新能源汽車出口的老牌玩家,比亞迪在全球已累計交付各類純電動客車超過6.5萬輛,遍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00個城市。
8月,最早打入歐洲市場的新勢力愛馳汽車的第六個批次60輛愛馳U5發運以色列,今年一季度,愛馳面向歐洲市場的出口量達到1056輛,超過2020全年出口總量。
9月,長城汽車旗下魏牌和歐拉在慕尼黑國際車展宣布以德國為起點,全面發力歐洲市場,摩卡(Coffee 01)PHEV明年上半年首批車輛陸續交付。
同時,2022年魏牌第一個歐洲品牌體驗中心將在慕尼黑開業,第一年將建設60余個服務站。到2025年,長城汽車計劃在歐洲銷售10多款車型,低價車型也可能亮相。
上汽集團2020年在歐洲市場首次實現了整體盈利,今年1-8月,名爵MG品牌在歐洲發達國家銷售新能源車近1.9萬輛,同比增長133%,在挪威、丹麥、冰島等國細分市場位居前列。
此外,理想汽車也已組建團隊,研究進入海外市場;威馬汽車與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旗下能源科技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推進電動車整車出口及相關業務落地;哪吒汽車計劃先入東盟,再入歐洲。哪吒S將2022年上市后將全面進軍歐洲市場;奇瑞汽車將于明年開始向美國出口汽油動力汽車,隨后出口電動汽車;上汽通用五菱在上海車展期間宣布,全新敞篷車型將出口至歐洲。
中國汽車品牌正在讓世界看見自己的巨大潛力,高品質正在成為中國電動汽車的標簽,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中國車企將掀起新一輪電動汽車出海潮。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預計,中國車企的電動汽車海外出口有一定增長空間,預計今年會有10萬輛出口增量。
結語
新賽道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于中國汽車品牌而言,在海外市場將面臨更嚴酷的競爭,需要充分整合全球價值鏈,在產品、服務等全方位考驗中創新突破,在與強勁對手的同臺競技中真正獲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