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打壓中國電動車,其實是自討苦吃?
緊接著,美國能源部長珍妮弗·格蘭霍姆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她認為:“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涌入市場感到擔憂,不希望看到中國在光伏太陽能電池板市場上的全球影響力在電動汽車領域重現”。
對于美方的無端指責,中方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在3月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予以回應,她表示:“中國汽車在全球廣受歡迎,靠的不是所謂的“不公平”做法,而是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形成的技術創新和過硬品質。“中國始終向全球汽車企業敞開大門,美國車企一直充分享受中國大市場的紅利,反倒是美方大搞貿易保護主義,設置歧視性的補貼政策等障礙,嚴重阻礙中國汽車進入美國市場。這種把經貿問題政治化的做法只會阻礙美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當然,從全球的范圍來看,美方的突然表態并不是孤立事件。前不久,歐盟委員會也突然發布通告,稱他們正計劃對中國汽車實施更為嚴格的措施,具體來說就是要對那些從中國進口而來的電動車進行海關管制,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是去年歐盟針對中國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的政策延續。
除了慣用的“輿論戰”,歐美國家還喜歡用關稅來打壓中國電動車,此前美國參議員霍利就提議將進口汽車商品的基本關稅從27.5%提高至125%,以保護本國的汽車工業,表面看這一做法是為了保護本土汽車工業,對其余所有的“外來者”都適用,但事實上,類似豐田、本田等車企在美國本土都有生產線,真正大批量需要通過進口而來的汽車產品,其實大多數都來自大洋彼岸的中國,所以其打壓中國電動車的目的,不言而喻。
事實上,近兩年中國汽車不斷取得產銷突破,并在國際汽車市場扮演起了越來越的角色有關,這也引起了歐美國家的密切關注,他們把中國汽車產業視為自己的“假想敵”,試圖通過政策打壓中國汽車產業,這也給中國汽車品牌的全球化戰略帶來了不小麻煩。
不過,正所謂“失道者寡助”。
對于歐美國家自己而言,搞商業戰的后果,最終只能是兩敗俱傷。一方面,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就規模來說,歐美想要通過“關門封鎖”來餓死中國汽車,顯然是不現實的。其次,中國日益成熟完善的汽車產業供應鏈,正不斷吸引外來車企在華深度投資,而過多的政治因素正在把這種環境變得惡劣,這也引起了歐美本地車企的不滿。
比如3月12日,梅賽德斯-奔馳首席執行官「康林松」就公開呼吁歐盟降低針對中國汽車的關稅,他說:“從長遠來看,來自中國車企的競爭將有助于歐洲汽車制造商生產出更好的汽車,而保護主義“正在走向錯誤的道路”。
而英國《泰晤士報》也在最近發表了類似觀點的文章表示:美歐國家一方面積極推動清潔能源部署,另一方面卻設法阻止民眾購買來自中國的實惠電動汽車,這種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打壓行為不僅自相矛盾,而且荒謬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