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故事】北科影:我們想給二汽拍部電影!
1984年,二汽《全面質量管理》科教片上映時的海報
1983年7月,一個火熱的夏日里,北京科教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北科影)導演劉建中一路輾轉到十堰。他冒著汗,氣喘吁吁地找到了二汽當時的黨委書記陳玄德。“我們想給二汽拍部電影,是講全面質量管理的!”
原來,二汽第一任廠長饒斌,于1978年12月在二汽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經過五年的堅持,二汽整體生產質量得到大幅提升,收獲良多。北科影此次前來,是希望以二汽為“主角”,拍攝我國質量方面的首部科教片《全面質量管理——第二汽車制造廠紀實》,用于全國質量宣傳。
陳玄德欣然接受了導演劉建中的提議。不久后,在國家經委的正式批準下,該影片項目正式啟動。
1984年4月,北科影攝制組來到二汽。開機后,在二汽拍攝的第一個鏡頭就是航拍。在上世紀80年代,只能想辦法去弄來一架真飛機進行拍攝。
攝制組從老河口“光化機場”借來一架軍用飛機。盤桓在二汽廠區上空,要拍攝只能打開機艙門,但撲面而來的氣流幾乎將人掀翻。攝制組成員只得找來繩子,把攝像師和攝像機牢牢系住,攝像師將身體探出艙外拍攝二汽廠區的空中全景。
拍攝期間,為了減少對生產的影響,攝制組廢寢忘食地趕拍,平均每天要拍攝14個小時以上。
在武當山、大川等地拍外景時,天氣炎熱,烈日當頭,拍攝場地沒有一點遮擋,攝制組成員們個個揮汗如雨。在二汽車間內拍攝時,為了不耽誤正常生產,攝制組事前盡全力做好準備,現場調燈置光都一路小跑,爭分奪秒趕拍攝。
電影拍攝期間,二汽各廠、各部門也密切配合著北科影的工作,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保證拍攝進度。
車身廠,當時的廠長王文德在生產會上進行了周密的部署,“一定要支持電影拍好!”檢查處為助力攝制組拍外景,先后支援了8輛東風車。傳動軸和車廂廠安排了司機和車輛牌照。配套處、銷售處和車廂廠為攝制組送來了拍攝需要的集裝箱、篷布和高欄板,利用休息時間,參與拍攝的二汽員工們與攝制組熱情討論拍攝方案,提出建議……
“參加配合工作的同志們都認為,北科影在二汽拍片,是當時二汽53000名職工的共同榮譽。”全程參與電影拍攝,擔任電影顧問和現場指導的李國維這樣回憶道。
就是在這樣如火如荼的忙碌下,這部以“二汽”為主角的國內首部質量管理科教片完成了攝制工作。經由精心的后期剪輯,1984年8月,電影樣片進入審核調整階段。
1984年8月6日上午,二汽第一書記黃正夏、副廠長李惠民看了樣片,對內容給予“完全肯定”。8月12日北科影廠審片,認為影片清晰、通俗易懂。8月14日,北科影又邀請到國家經委、機械部、中國質量管理協會等單位領導,一起審查樣片。
“全面質量管理,是當前現代化管理的重要內容,影片主題抓得好,二汽這個點也選得好。”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袁寶華看過后大加贊許:“希望影片能趕快上映,不僅要趕全國質量月活動,還要迎接國慶節。”
1984年9月16日上午,二汽工人俱樂部內,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儀式——這部在二汽拍攝、以二汽為主角的電影,終于迎來首映式。
第一批分到電影票的千余名觀眾,早早來到工人俱樂部前排隊,生怕自己晚到一步,趕不上看“二汽自己的電影”。進場后,俱樂部樓上、樓下兩層密密麻麻坐滿了人,想找一個空位置都困難。
燈光昏暗下來,一束光投射在銀幕上,電影就開始放映了。彩色影片中,記錄了二汽傳動軸廠、標準件廠、發動機廠等多家工廠的全面質量管理情況,講述了二汽開展全面質量管理五年多來取得的成果。
大屏幕上,一幕幕熟悉的場景、一張張熟悉的臉孔接連出現。觀眾席中,也不時傳出切切私語,難掩喜悅與興奮之情——“這是我們廠!”“快看,那不是我同事嗎?”“咱們也被拍進電影啦!”
1小時20分鐘后,電影落下帷幕。工人俱樂部內,掌聲、歡呼聲經久不息,觀眾們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影片的認同。
現場,黃正夏書記代表全體二汽職工向北科影致以最衷心的感謝:“影片的上映,將激勵我們堅定‘質量第一’的思想,加倍努力地發展二汽的大好形勢,為實現我國汽車工業大發展的宏偉目標,扎扎實實地搞好各項工作,為新的飛躍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今,三十余年過去了,東風對于質量管理的追求始終如一。光陰流轉中,這些記錄在膠片中的歷史影像,不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淡去——正如二汽發展的寶貴歷史記憶,將永存于東風人的心間。
(本文由記者王亦根據李國維口述資料整理)
李國維(1941-2014),漢族,遼寧省遼陽市人。1966年進入二汽工作,1986年擔任二汽質量管理處副處長,1990年任二汽質量管理處代理處長,1998年11月光榮退休。李國維熟悉全面質量管理工作,為二汽推行全面質量管理作出了重要貢獻,曾多次被東風公司授予優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先進工作者稱號,2002年7月被十堰市政府授予“車城建設功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