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美國白宮發布聲明,將大幅提高電動汽車、芯片和醫療產品等一系列中國進口產品關稅,其中調整幅度最大、最受關注的,是電動汽車領域——調整后,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進口關稅將由27.5%升至102.5%。
102.5%,將近三倍的關稅增幅,這一數字駭人聽聞,但從市場本身來看,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現實影響并不嚴重。有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總額同比增長70%,達到341億美元。這其中,美國為3.68億美元——占比僅為1.08%。
有趣的是,此前有一家美國公司拆解了一臺比亞迪“海鷗”,美國的汽車工程師們發現,性能與這款中國電動汽車相當的美國電動汽車,售價卻要達到“海鷗”的三倍!要知道,美國對本國電動汽車有最高7500美元/輛的補貼。這種補貼是歧視性的,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無法享受。但即便這樣,在刨除掉補貼以及27.5%的關稅后,這款車仍比同等性能的美國電動汽車更具競爭力。這可能也是美國把比亞迪視為洪水猛獸的原因之一。
那為什么中國電動汽車品牌沒有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呢?其實,相比于關稅壁壘,中國車企更擔心美國的營商環境。一個汽車品牌想要進入一個國家的市場,需要同步搭建自己的經銷渠道以及售后渠道,這些都意味著巨大的投入。而在美國當前的嚴峻形勢下,中國車企自然不會去開拓美國市場。比亞迪就明確表態,其乘用車業務不打算進入美國市場。同時,比亞迪將更多地關注其他潛力巨大的海外市場。
就在美國宣布加征關稅的同一天,比亞迪旗下首款皮卡車型——BYD SHARK在墨西哥上市,該車計劃投放墨西哥市場之后在南美和東南亞等地擴大銷售,并沒有考慮在美國銷售。
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行為,并沒有影響。今年前4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再破紀錄,躍居全球第一,比亞迪更是其中翹楚。目前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的海外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南美、中東、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熱情也越來越高。可以說,只要貿易保護主義和打壓政策繼續存在,美國在中國車企的出海版圖中就可以忽略不計,中國新能源汽車依然可以在國際市場賣得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