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連發“金令”排查新能源隱患產業巨頭沃特瑪“二進宮”
根據今年4月的“中國新能源客車發展與安全高峰會議”上釋放出的不完全統計數據可知,從2009年至今,新能源客車發生了30余起安全事故,其中27起為起火事故。今年7月至9月由于氣溫過高,新能源車自燃事故更是頻發,多家新能源汽車主流品牌都未能幸免,由此也引發了外界對電動汽車電池技術路線以及安全監管的質疑。
9月25日,國家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乘用車、載貨汽車安全隱患專項排查工作的通知》,將重點對新能源乘用車、載貨汽車產品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工作。《通知》要求,各企業在2018年10月底前完成排查,并將排查結果上報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對于弄虛作假行為,將采取暫停或取消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等處罰措施。
客車行業資深人士任詩發表示,“過去,某些客車企業為了趕上補貼這一政策紅利,在造車時急功近利,按照當時國家的最低標準設計、生產車輛,這為今后車輛運行安全埋下了隱患。所以工信部此舉可以說是未雨綢繆。”
產品安全問題成新能源焦點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程度加深,電池安全問題正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今年以來,電動汽車起火事故頻繁發生。據不完全統計,僅在今年上半年,國內外發生的電動汽車起火事故就多達10起以上,范圍涉及乘用車、客車、物流車等不同車型。梳理分析電動汽車起火背后的原因,大部分指向了動力電池。在夏季持續高溫環境下,或者因為電池漏液,或者因為電池高溫,或者因為過度充電,既有動力電池本身的質量問題,也有使用環節的不當操作。
起火事件的源頭為何總在動力電池?有專家分析,過去幾年各路資本瘋狂涌入動力電池市場,產能雖然提升了,產業卻仍然缺乏技術沉淀和產品鍛造。這其中潛藏著巨大的安全風險。
當前,“新勢力”造車遍地開花,僅據道哥說車小編調查統計已超過200家。然而,據專家分析,除了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幾家頭部企業能夠建立完備的“三電”研發體系團隊,大部分“新勢力”車企可能對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都缺乏深刻理解。令人擔心的是,在產品交付集中到期后,這些車企的產品品質和安全都將面臨嚴峻考驗。
據工信部數據顯示,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僅占我國汽車產銷總量的3%,卻有200多家汽車企業在“造車”。這么多廠商扎堆造新能源汽車,并不是每個車企都真想在這個行業里做出成績,不少車企只是在借這個新生產業帶動的新市場撈油水罷了。為此,在9月3日,工信部發布了一份特別公示企業清單,其中有30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因停產1年及以上新能源產品被點名。這些企業并未積極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生產,而是過起了渾水摸魚的日子,想占個名額騙取國家補貼而已。此外,還有一些車企是由于錯估了市場形勢,或是產品在同級別車型中競爭力不足,最終只能將生產擱置一邊。
工信部兩度在安全排查中點名沃特瑪
其實這次排查已經是近期工信部第二次要求新能源汽車企業開展安全隱患專項排查,9月4日,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發布了《關于開展新能源客車安全隱患專項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新能源客車生產企業開展安全隱患專項排查,并在2018年10月底前完成。而隨著這一次新能源汽車隱患排查工作擴展到乘用車和載貨汽車領域,加上此前客車領域,目前新能源汽車全行業只有為數極少的專用車(垃圾車、清掃車等)不在排查之列。
其中道哥說車小編還注意到,在工信部9月下發的兩份文件中,沃特瑪電池分別被各點名一次。作為唯一一個被點名的電池品牌,沃特瑪電池的安全性早已頗受質疑,已有多輛搭載了沃特碼電池的車輛出現了自燃或起火事故,近期安徽銅陵和湖南岳陽起火公交車采用的動力電池均是該品牌。兩次點名中,工信部都要求在排查環節,對30萬公里以上和裝用在使用中出現較多故障動力電池(如沃特瑪電池)的應全檢。
“正常判斷的話,肯定是會對電池銷售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堅瑞沃能相關人士就工信部點名一事表示。根據堅瑞沃能的公告稱,今后沃特瑪將執行嚴格制造過程控制程序,不斷優化生產工藝,加強產品檢測,降低產品使用中的故障率。
對于新能源企業來說,相關部委的嚴格督查給各方敲響了新能源客車運營安全的警鐘,行業競賽已經真正開始。隨著工信部多項行業準則的實施,那些試圖渾水摸魚、動機不純的企業將無處遁形。而對于產業中不規范的產品以及安全隱患,也將逐漸被行業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