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品牌價格下探新能源車市場生變
合資品牌價格下探 新能源車市場生變
??下半年 自主品牌要集體“向上”突圍
??“總體來看,自主品牌在謀求增量的路上走得很艱辛。”近日,在談及2019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銷量數據時,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下文簡稱“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直言,“造成這樣的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合資品牌在SUV等領域的下探擠壓了自主品牌的空間;二是上半年相關新能源汽車的政策調整比較頻繁,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一定量的變數。”
??正如他所言,中國自主品牌能夠在短短近10年時間內得到快速發展,離不開新能源汽車和SUV等高性價比車型帶來的東風。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市場為起步相對較晚的自主品牌提供了較為公平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憑借提供性價比更高的車型,自主品牌打開了市場,并贏得了一定的口碑。
??然而,沒有永不降溫的熱點。隨著汽車市場整體遇冷,合資品牌開始逐漸推出價格更加親民的車型,自主品牌面對的壓力和競爭進一步升級。與此同時,增長一直穩定的新能源汽車又遇到了補貼的退坡。在新的市場情況下,自主品牌又該作出怎樣的調整和改變?
??守住SUV、新能源汽車市場 還得靠品質說話
??今年上半年,伴隨著32家自主車企銷量的齊跌,自主品牌份額再次跌破四成,進入30%的時代。毫無疑問,在2015年開始的SUV的“瘋漲期”,自主品牌找到了突破口。但是隨著SUV風口的消散,技術和品質較弱的自主品牌難以抵擋來自市場和消費者的考驗。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銷量數據中。“SUV降速”成為人們關注和討論的重點,越來越多車企意識到,想要從SUV市場獲得大額紅利將不再輕松。
??雖然SUV市場的熱度在逐漸消散,但被市場淘汰的SUV并非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而是因為其產品技術薄弱而帶來的產品力弱,競爭力不足,最終導致口碑不佳,被同級競品所代替。
??從今年推出的眾多新車型中不難發現,SUV仍然是各個品牌開發的重點。隨著全新車型廣汽本田繽智、東風本田XR-V、雪佛蘭創酷以及今年下半年將要上市的林肯飛行家、奔馳GLB等,越來越多的品牌特別是強勢合資及進口品牌,開始把目光聚焦在SUV領域。
??但對大多數自主品牌而言,在合資品牌不斷進行價格下探,壓縮自主品牌生存空間之際,如何用高品質,有影響力的車型進行市場捍衛和強有力的回擊,成為了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當前的市場情況,要求自主品牌在合資品牌的強壓中,必須對市場作出更快的反應,無論是在產品的迭代和更新方面,還是在新技術和潮流的運用方面,都需要大膽嘗試。”汽車行業分析師劉志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在劉志超看來,自主品牌在與合資品牌的正面交鋒中,不能忘了品牌上攻,進行產品和技術的升級。他表示,那些被不斷清洗的品牌和產品出局之后,留給消費者的必然是精品。而強強之間的對壘,才是SUV市場發展前進的最大動力。
??同樣讓自主品牌頗為頭疼的還有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表現。從乘聯會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已經達到57萬輛,同比增長65.9%,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的勢頭。
??但如果仔細查看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榜,就會發現除了被人熟知的自主品牌外,廣汽本田、上汽通用、東風悅達起亞、上汽大眾這樣的合資品牌也赫然出現在銷量榜中。
??“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和動力電池白名單的廢除,合資品牌也開始發力新能源汽車市場。”劉志超直言道。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呈現出高端產品不足、低端產品過剩的尷尬局面。此時倘若合資品牌大量推出高品質的新能源車型,那對于自主品牌來說,無疑是非常大的沖擊和考驗。
??因此,劉志超建議自主品牌要利用前幾年積累下來的市場優勢和客戶優勢,通過進一步推出高質量、高性價比的新能源車型,進一步黏合消費者。“當消費者不是出于優惠和補貼,而是出于品質和品牌才購買產品時,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就成功了。”
??下半年市場挑戰巨大 自主品牌集體向高端突圍
??“產品高端化是自主品牌轉型的主要內容。”崔東樹這樣概括近年來自主品牌的發展路徑。從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來看,高端化、全球化成為自主品牌集體發力的重點,而向高端化和全球化轉型的成敗,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銷量的同比增幅,以及最終的排名。
??其中,長城汽車在高端化和全球化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上半年,長城汽車俄羅斯圖拉工廠正式完工,為長城汽車的全球化布局再落一子。隨后,長城汽車正式發布了包括4N20發動機、9DCT變速器、6001系列電驅動在內的“Ⅰ紀元”動力總成技術產品,并發布“GTO全域智慧生態戰略”,圍繞汽車-出行-生活的體驗服務。
??長安汽車同樣在進行著高端化的探索,前不久的重慶車展上,長安汽車正式發布全新動力系統藍鯨NE動力。該動力系統打造了中國汽車產業首個基于領先的模塊化頂層設計,是面向下一代排放、油耗標準的全新模塊化發動機研發平臺,開啟了長安汽車的“動力3.0”時代。
??盡管自主品牌并沒有停止進行品牌和技術高端化探索的步伐,但是想要在銷量慘淡的市場中有亮眼的表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當前新的造車企業逐漸進入交車階段,盡管是電動車為主,但這也將分流自主品牌目前的市場份額。
??而隨著政府的減稅進行,包括整車制造和零部件環節,都有較大幅度的減稅,這意味著合資品牌有更多空間進行價格下探。
??更重要的是,受制于補貼的降低和退坡,以及“國五轉國六”這兩個政策的影響,自主品牌在未來的發展之中壓力變得更大了。業內人士認為,自主品牌未來的競爭環境并不會變得更輕松。
??與此同時,隨著新產品的不斷加入,智能化出行等新潮流的出現,汽車行業尤其是自主品牌的兩極分化趨勢凸顯,正在上演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戲碼。而品牌能否向上,產品力固然重要,但品牌溢價能力則決定了一個企業的利潤率高低,更決定了它能走多遠。
??與此同時,產品前期宣傳、產品營銷期、市場維護缺一不可。2019年已過半,下半年無疑將是自主品牌發展非常重要時間節點。只有那些能在市場篩選、合資品牌競爭、SUV紅利消退中實現品牌向上突圍的自主品牌,才能真正實現量變向質變的飛越。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真齊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