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爭霸時代
2022/01/14 08:00
中國經濟周刊
4666
0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周瑞峰 編譯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計劃在未來幾年提高電動汽車的銷量,或禁止使用汽油汽車,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電動汽車的熱潮。這股熱潮為純電動汽車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企業家們將其視為“汽車的未來”。
誰將主導未來汽車工業?當下頭部車企間的競爭如史詩般精彩。
一邊是特斯拉,作為行業的先鋒和領跑者,這家公司在新能源時代的早期就占據了主導地位。憑借對下一代汽車的獨到愿景,特斯拉緊緊抓住了投資者的想象。經過飛速發展,2021年特斯拉成為有史以來市值最高的車企,價值上萬億美元。
另一邊是大眾和豐田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車企。從2021年銷售數據來看,大眾和豐田的銷量約是特斯拉的10~11倍。然而,大眾和豐田捍衛自己地盤的方式與人們預期的完全不同。大眾“劍指”特斯拉,選擇純電動路徑;豐田則是在堅持戰略多樣化的同時大量投資電動汽車,等待最優解。

“全面反擊”的大眾
大眾集團對特斯拉的對抗最為全面。從赫伯特·迪斯成為大眾集團CEO開始,每年大眾都會宣布增加電動化預算。
2021年12月9日,迪斯公布了迄今為止最宏大的一項計劃,在未來5年里,撥款1000億美元用于電動汽車和軟件開發。大眾最初涉足電車領域的是奧迪e-tron和保時捷Taycan等豪華車型。2021年,它試圖通過更主流的產品——ID.3和 ID.4來引起市場的關注。迪斯在2021年3月的一次活動上表示:“我們的轉型會非常迅速,比過去一個世紀的行業轉型都要快。”
2021年前10個月,大眾已經交付了約32.2萬輛純電動車,只完成了全年60萬輛銷售目標的一半。Sanford C.Bernstein & Co.分析師預計大眾2022年將售出約45萬輛電動汽車。
迪斯并沒有氣餒,大眾MEB平臺正在加速推出新車型,到2022年底,以該平臺為基礎的車型將增加到27種。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規模也在擴大,生產這些車型的工廠也將由5家增加到8家。
大眾旗下的豪華電動汽車也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例如,保時捷Taycan的銷量有望超過標志性的911跑車。保時捷還將繼續推出更多的電動車型,預計該品牌2023年將推出頗受歡迎的Macan SUV純電動版。

“有點晚”的豐田
然而,當各國政府和汽車制造商都在大膽承諾向純電動汽車轉型時,日本的汽車公司和監管機構卻在舉棋不定。根據電動汽車市場分析機構EV-volumes.com的數據,2020年,日本汽車在全球電動汽車購買量中所占比例不到5%。
當下,日本在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并希望長時間地在這個市場上“掘金”。
《紐約時報》稱,在日本,車企和政府當局對電動汽車的潛在盈利能力和環保優勢持懷疑態度——至少在中短期是如此。
2020年12月,日本宣布可能在2035年前停止銷售新款的純汽油汽車。但商務部門的一位官員表示,盡管如此,當局仍然重視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并無意效仿英國和美國加州等計劃禁止混合動力汽車的國家和地區。
豐田汽車是全球混合動力汽車銷售總額最高的公司。豐田汽車總裁豐田章男則是抵制淘汰混合動力汽車的有力聲音。
2020年12月,豐田章男在一次信息發布會上,質疑了日本將混合動力汽車轉變為純電動汽車的想法,指責日本媒體夸大了其在商業上和環境上的可行性。
豐田章男指出,電動汽車是否清潔,完全取決于驅動它們的電能和建造它們的工廠。作為豐田的第二大市場,日本計劃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但只要日本繼續依賴化石燃料發電,電動汽車的環境優勢仍然是海市蜃景。
他補充說,日本車企正在“死命堅持”,如果日本強制轉向純電動汽車——這種汽車的零部件更少,制造也更簡單——可能會摧毀一個完整的汽車零部件供應系統。
市場分析機構IDTechEx的分析師詹姆斯·埃德蒙森稱,日本公司和監管機構正試圖收回在混合動力技術方面的巨額投資,并在觀望消費者偏好和海外監管制度的演變。
他說:“對于像豐田和日產這樣的制造商來說,他們的混合動力汽車產能很高,所以政府繼續推動混合動力汽車發展符合他們的利益。”
豐田章男在2021年11月1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面對不確定性,我們需要的是多樣化的解決方案。我們不想把自己束縛在一個選擇上。”
彭博社指出,多樣性是一回事,沒有則是另一回事。據悉,豐田首款面向全球市場的電動汽車預計要到2022年年中才會上市。
2021年12月12日,豐田宣布了電動化戰略,未來幾年內將投入700億美元(其中的一半將用于純電動車型),在2030年前推出30款電動汽車。豐田的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電動汽車年銷量350萬輛。
豐田也是經過一番鞭策才走到這一步。一些投資者和環保組織批評豐田行動遲緩,高管們的謹言慎行與汽車行業對電動汽車的普遍熱情相悖。去年夏天,持有豐田股票的丹麥養老保險公司Akademiker Pension的首席投資官安德斯·施爾德說,他不認為豐田管理層對電動汽車的態度是一種長期的制勝策略。
特斯拉不會“退位讓賢”
面對大眾和豐田的強勢入局,特斯拉也沒有坐以待斃。1月4日,特斯拉官方消息顯示,2021年全年特斯拉共生產930422輛汽車,交付936172輛汽車,交付量同比增長超87%。不僅如此,特斯拉還在全球范圍內擴充產能。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伊曼紐爾·羅斯納說:“隨著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明顯超過了該行業的生產能力,電動汽車的成功將不再取決于訂單多少,而是產能、確保供應的能力和最佳的成本,特斯拉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擁有相當大的領先優勢。”
另一些人則認為,隨著新入局者在電車市場上大展拳腳,特斯拉的“王座”將不再那么穩固。IHS Markit預計,到2025年,特斯拉在美國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將從目前的略高于50%下降到20%。
Fitch Solutions汽車研究主管安娜-瑪麗·拜斯登表示,巨額投資“將使豐田和大眾在競爭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我們一直認為,相對于初創企業,傳統車企擁有一定的優勢,比如規模、制造經驗和品牌忠誠度等”。
(編譯自彭博社、《紐約時報》)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