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森:2030年新能源車銷量或與傳統燃油車平分秋色
“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終端零售量將突破180萬輛;到2021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到2030年,新能源車在產品和價格方面比燃油車更具優勢,乘用車市場將呈現出‘平分秋色’的格局。”
7月20日,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NBD汽車承辦的“2018產業創新和新能源汽車峰會暨’美好出行’獎頒獎典禮”上,廣州威爾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爾森)最新發布的《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給出上述預測。
事實上,在“雙積分”政策背景下,對于欲進入新能源車領域的汽車廠商來說,第一個“子”怎么落,關系生死;而對已進入該領域的廠商來說,雖然目前競品并不多,開局仍在探索,且尚有回轉余地,但下一步該怎么做,同樣重要。威爾森發布的《報告》則對這些問題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解讀。
“雙積分”助力新能源沖量
有業內人士曾指出,“雙積分”政策將對我國電動汽車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其效用遠大于歐盟的碳排放限額以及美國加州的排放政策。與此同時,國內外乘用車企業將迎大考,特別是新能源正積分較少的車企將面臨較大壓力事實上,隨著“雙積分”政策落地,原本還猶豫不決的合資廠商也紛紛公布新能源車上市計劃。除短期應急的混動產品、插電混動或“借殼產品”外,不少車企還提出基于純電平臺的正向研發產品規劃。可以預見,未來2~5年,我國新能源車市場將迎來產品的爆發期。
“‘雙積分’政策的推出是一個殺手锏。”田偉東說,“我們預測,2020年合資廠商總銷量將達到1500萬輛規模。屆時,新能源車整體銷量將達180萬輛,其中合資品牌新能源車銷量將達60萬輛。這意味著另外120萬輛將由自主品牌貢獻。去年,新能源市場整體容量僅55萬輛,其中絕大部分是自主品牌,若兩年后達到120萬輛銷量,年平均增長率將在30%。”
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售7.17萬輛,同比增長74%;前6個月的銷量為35萬輛,同比增長1.2倍。
由此看來,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整體銷售規模達到180萬輛是大概率事件。《報告》指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或將與燃油車在銷量上平分秋色。
《報告》顯示,結合市場發展“S型”曲線規律,以及燃油車的“S型”曲線規律,2016年至2021年為新能源汽車“引入期”,2022年至2030年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期”。
《報告》認為,在“發展期”,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呈現快速增長、車型數量增多、產品價格逐漸下降和消費需求趨向多樣化等特點。
“在2021年之前,我們把這個時期稱作引入期,期間主要是由政策驅動,就是大家拿著補貼去賣車,即便拿著補貼,這個時候我們的車價還是非常高,同時,這個時期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也相對比較低,所以我們將這個發展比較慢的時期稱為引入期。到2021年后,沒有了補貼,市場開始由政策導向向市場化競爭轉變,這個時期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進入發展的快速通道。”威爾森新能源高級咨詢顧問田偉東表示,未來,車企的新能源黃金發展期就是2021年到2030年的10年。“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份額將占到整個乘用車市場的一半,達到50%。”
根據此前的規劃,新能源汽車銷售比例在2020年要達到7%以上,2025年要達到15%以上,2030年則要求達到40%以上。
“我們預測,到2020年,整個合資車企的總銷量會達到15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市場容量至少達到60萬輛,而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20萬輛。”田偉東說,“其實在2017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55萬輛,而這些絕大多數來自自主品牌;2020年達到120萬輛,即年均增長30%。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5萬輛,同比增長1.02倍,因此,我們認為在2020年達到180萬輛的銷售規模還是有較大的可能性。”田偉東指出,未來,車型成本下降、產品力提升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等三方面將支撐新能源汽車銷量在10年后“更上一層樓”。
據了解,2020年,充電樁數量將達到450萬個,力爭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比例達到1:1,而充電站的數量則力爭達到1.2萬座。
價格將呈“高爾夫球棍”型走勢
“從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并沒有優勢,其整體高出燃油車5萬~7萬元,這是由于電池成本居高不下造成的。”田偉東表示。
《報告》指出,新能源汽車相對于傳統燃油汽車,價格走勢會呈現出一個“高爾夫球棍”型的走勢。
在田偉東看來,2020年之前,由于電池成本較高,新能源汽車產品種類較少,導致電動車價格在有補貼的情況下,仍居高不下;到2020年后,隨著三元電池技術逐漸完善,新能源汽車價格將迅速下降;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會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整體價格也并不會一直跌下去。
據了解,按照目前的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水平,要達到300公里續航里程,電池重量仍太大;而隨著電池能量密度不斷提升,從2020年開始,達到300公里續航里程的電池重量僅略高于整車重量的10%,這將在車身設計上為純電動車(BEV)配備不同里程的電池釋放更廣大的空間。
“未來降低電動汽車成本的關鍵在電池。”田偉東說,“2020年之前的降幅非常大,每年的降幅大概在10%~25%的水平,2025年也還會有5%~10%的降幅。”
田偉東進一步表示,“2025年后,大量的新技術會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因此,新能源汽車在產品力上將有大幅提升,這時,它的價格便開始反彈。因此,整體看來,新能源汽車的價格走勢將呈現出高爾夫球棍的走勢。”
《報告》顯示,2025年以前,新能源車主要依靠電池成本以及續航能力的提升,期望接近或達到傳統燃油車的產品競爭力水平;而在2025年以后,新能源車正向開發產品會越來越多推出市場,底盤設計可以構建更靈活的空間布置,全新的電器架構更適合先進技術的應用,這些可助力新能源車的競爭力超過燃油車。
插電式混動車型將成主流
在田偉東看來,無論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最終都要滿足消費者需求,而在2025年后,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力將會超過傳統燃油車。
“消費者對于車輛的一些需求其實都是類似的,所以未來在產品供給上,新能源汽車將會像燃油車一樣以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PHEV)為主。”田偉東表示,“此前,合資品牌主要是以PHEV車型加HEV車型的組合,隨著‘雙積分’政策的推出,企業壓力越來越大,未來會向著HEV加PHEV這樣的組合去轉變。同時,對自主品牌而言,近幾年為了保銷量和保積分,未來也會在兩邊同時發力,特別像上汽、廣汽這些企業,已經布置了很多的產品。”
不難看出,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合資品牌現階段基本以布局原有車型的PHEV車型為主;同時,逐步規劃與自主品牌合作,積極發展BEV車型產品線。
自主品牌新能源技術相對成熟,大部分廠商優先布局BEV車型,PHEV為輔,搶先布局新能源的同時,與合資以及新勢力合作,期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而造車新勢力企業,以高低兩個不同方向定位,憑借高價格優質產品搶占眼球,樹立較高的品牌形象。同時,由高性價比或是高品牌定位切入市場,并與自主品牌合作,彌補自身在制造和銷售方面的短板,以此迅速開拓市場。
記者了解到,續航里程、充電時間及便利性、政策福利是最受消費者關注的三點,此外還有二手車殘值、車型選擇種類以及售后維修單一等問題同樣受到關注。這些受到關注的問題,實則也是新能源汽車的痛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