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造車進展:將發布首款電動皮卡和兩廂車,開放平臺會員約2400家
電動車已然成為富士康(鴻海科技集團)最重要的新業務。打開官網,你就能看到大幅的電動車宣傳圖以及“點亮世界,開往未來”的宣傳語。其每年一度的“鴻海科技日”即將于10月18日舉行,公司近期接連預告造車新進展。
九月底以來,富士康通過官方Facebook賬號預告了兩款新的電動車:兩廂車Model B與首款電動皮卡Model V。加上此前已經發布的SUV車型Model C、豪華轎車Model E、電動大巴車Model T,富士康共發布了5款車型。
其中,Model T已經于今年3月交付給高雄客運并投入運營;Model C則已進入量產,預計10月開啟預定,明年交車。

不過上述車型并非面向C端市場直接交付,而是其自主研發的原型車,用以給客戶參考。
另一方面,富士康與車企的合作也在展開。最新的消息是,10月6日,公司宣布與美國加州的電動車初創公司INDIEV簽署合作備忘錄,鴻海俄亥俄州工廠團隊將協助INDIEV打造INDI One原型車,同時針對進一步的代工制造合約進行協商。
富士康在2021年6月成立了MIH智能電動車平臺,由在汽車行業工作多年、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鄭顯聰擔任CEO。鄭顯聰曾對媒體表示,MIH的目標是在2022年發表參考設計及標準,2023年準備進入市場,2024年MIH平臺技術被大量采用,2025年平臺技術將達到一定的市場規模。

目前,MIH平臺已經約有2400家會員,其中25%的會員與軟件相關,75%與硬件相關,MIH也成立了14個工作小組進行平臺標準化。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曾公開表示,公司在電動車領域的目標是到2025年市場占有率達5%,產業營收規模達到一萬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250億人民幣),出貨量為每年50萬至75萬輛。
按照公司介紹,“鴻海電動車以整車設計、關鍵零組件、全球制造與供應鏈服務的全方位商務模式,滿足客制化與快速開發產品的需求。未來朝向全球區域化布局,以因地制宜,善用當地的資源,結合政府與在地伙伴采取BOL(建立、移轉與在地化)模式,不斷的擴大出海口,增加鴻海在全球電動車產業的影響力。”
近兩年來,富士康汽車業務已經在全球鋪開,其與美國、印尼、泰國、中國大陸和臺灣當地多個企業展開合作。例如,公司在2021年就與吉利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成立合資公司;今年5月,富士康宣布正式收購美國俄亥俄州的Lordstown工廠,在北美有了電動車代工制造基地;同樣是今年,公司與泰國市值第一PTT集團旗下電動車公司Arun Plus共建合資公司Horizon Plus,也計劃建設制造基地,為泰國及其他東盟國家提供代工服務。